本文探讨了2025年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情况。虽然AI以降本增效的名义重构行业,但在很多行业中,作者通过亲身实践和与老板交流发现,AI并非决定生意成功的唯一因素。各行业都存在复杂的细分市场和隐藏的经验知识,AI在应对行业潜规则方面存在不足,文章通过广告、跨境电商、洛丽塔服装、微商、金融灰产等行业的具体案例来阐述这一观点。
2025年伊始,AI工具如DeepSeek等犹如脱缰野马,打着“降本增效”的旗号,对各行各业进行着重构。然而,当深入到某些行业亲自去体验,或者与一线的老板们交流需求痛点的时候,就会惊异地发现,AI尽管能够为众多行业增光添彩,削减生产力成本,但它绝不是决定一个生意能否成功的唯一要素。真实的状况是,每个细分市场的复杂程度都远超想象,每个行当里都隐匿着不为人知的经验知识。AI在归纳那些“明规则”时确实很在行,可面对那些“潜规则”时,却未必能搞定。很多生意人并非是被AI打败的,而是败在了人性之下。在广告行业,出现了一种荒诞的现象。年前就有传闻,如今的广告行业里,乙方利用AI创作完内容后,在给甲方过审时,甲方居然也会运用AI对内容进行批评指点,然后再返还给乙方。这样一来,双方不但没有借助AI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反而因为AI的存在,增加了博弈的复杂性和内耗程度。本应减轻乙方工作强度的AI,最终却起到了反作用。这是AI应用商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怎样让AI成为一个能够平衡甲乙方权益的工具,而非增加双方矛盾的工具呢?比如说开发一个可供甲乙方多人协同工作的AI智能体之类的。只有当AI真正造福这个行业的时候,才会被所有人接纳,否则总会有人选择抵制。再看跨境电商行业。最近在研究跨境电商时,一开始只看到了利好的一面,例如使用AI后,运营效率提升了数倍。但是这种冲动使我忽略了最基本的问题——平台考核规则。就像一个亚马逊新手卖家,使用AI模特能够将上新效率提高3倍,然而可能会因为平台新一轮的合规审查,从而损失三个爆款链接;或者由于侵权问题被投诉,导致资金冻结等等。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比使用AI提升效率所带来的利益更大。在这个行业里,AI反倒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有它没它仅仅是效率高低的差别。可是没有一家AI应用商敢拍着胸脯保证不会出现这种风险。换句话说,影响生意的致命因素,有平台规则的制约,还有大国博弈带来的“不可抗力”,更有中国卖家潜藏在背后的恶意竞争……上述这些复杂的干扰因素,哪一个不比AI带来的杀伤力更强呢?如果AI不能解决这些需求痛点,那么它对生意的赋能程度就相当有限。对于洛丽塔服装行业,现在从技术上讲,用AI做服装草图已经不是难事。但是否所有的服装生意都能依靠AI来改造工作流程呢?似乎也不尽然。这两天刚好参加了几场小红书的语音连麦,结识了不同行业的老板,其中就有“Lo圈”的服装老板。(注:“Lo圈”指喜欢穿着洛丽塔(Lolita)服饰的人所形成的社交圈子,“Lo服”是指洛丽塔风格的洋装服饰。)一位“Lo服”老板透露:“你用AI前期给我出再多的图,实际上并不能促进销售。因为决定一款新品有没有市场潜力的,不在于你能搞出多少款式,而是该‘Lo服’画师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而且不找这些人还不行,这个前期成本是省不了的。”在这个小众圈子里,找画师KOL设计服装款式测试市场反馈,早已成为卖家上新的“默认规则”。越是知名的画师人气越高,就越能鼓动更多人下单。而且这些画师手中都有一批潜在顾客,所以他们不仅能提供设计图,还承担着推广的作用。当生产出样衣之后,商家还需要寄给社交媒体上的“种草姬”们去试穿。那些真人实拍的效果,会比AI生成图更有带货能力,用户反而不喜欢太完美的AI模特。“Lo服”老板坦言:“我们都不把顾客称为顾客,买卖双方的关系其实更像朋友。甚至很多买家对卖家的宽容度令人费解。哪怕面料材质一般,还是会有人出高价买单。”在这个小众的细分赛道中,顾客购买的不仅是服装本身和圈层认可,更是与画师、“种草姬”等KOL的情感羁绊。所以,AI很难撼动KOL垄断的话语权和依靠情感维系的“垂直小圈子”。微商江湖也不例外。除了特殊小圈子,这个底层逻辑同样适用于微商领域。大家身边可能都有这样的家人,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所以购买了微商朋友的产品。比如自己的妈妈,曾经在她朋友那里买了很多瓶洗衣液。妈妈的解释是:“我下单不是因为觉得产品有多好,而是因为我和你阿姨交情很深。所以哪怕家里暂时不缺洗衣液,我还是不好意思拒绝她。”这种基于熟人社交、血缘/地缘的信任网络,以及人情主导的消费观念,是AI永远无法破解的。你三姑的减肥茶再难喝,家族群里的红包雨也得准时落下。这时就会发现,消费者需要的根本不是AI标准化的回复,而是好友带着方言口音的“专属关怀”。在金融灰产方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金融行业,AI变成了一面“人性照妖镜”——有人用AI辅助金融决策,就有人用AI输送误导数据。当DeepSeek成为股市预测的“神器”时,市场上反而出现了一批操控股市舆论的灰产团伙。他们通过批量投喂“非法数据包”,虚构金融内幕或小道消息,甚至伪造上市公司财报,来污染AI训练数据,恶意诱导“韭菜”入市。“AI炒股导师”一边用DeepSeek生成《权威分析报告》,一边在社群里扮演“暴富人设”。当监管机构追踪到资金流向时,发现所谓的“量化策略”不过是Excel随机函数生成的数字游戏。这些精心设计的“AI幻觉”,本质上是在利用人对AI的信任度,以此达到操控舆论的目的。AI没普及前,虚假消息还能追踪溯源;而当AI赢得全民信任后,使用虚假消息误导人就更加隐蔽了。所以,千万不要过于盲目地相信技术红利。技术的纯洁性在人性的贪欲面前,脆弱得如同泡沫。
综上所述,在这个“技术平权”的时代,AI工具或许会成为每个企业的基础设施,但真正稀缺的能力是洞察人性和对行业潜规则的敏锐感知。商业世界充满矛盾,当AI将确定性事务的效率推向极致时,真正的胜负反而转移到那些无法被计算的灰色地带,背后是技术理性与人性混沌的永恒角力。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