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描述查干湖冬捕相关的内容,包括其历史渊源、背后的多民族文化交融、鱼把头的重要作用、体现的中国“鱼文化”以及冬捕中的生态理念等方面。
2024年12月28日拍摄的查干湖冬捕“祭湖醒网”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一张渔网,宛如穿越千年的时光纽带。查干湖独特的捕鱼方式,凝聚着古往今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彰显着这片地域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寄托着国人对“年年有鱼、年年有余”的美好文化情怀,也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的动人故事。
从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深处走来
在农耕文明诞生之前,渔猎是先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靠近丛林就狩猎,临近水域便捕鱼。
从古至今,世界各地捕鱼方式多种多样。在我国的捕鱼版图里,南方因自然条件因素,捕鱼更为普遍,还创造出一些别具一格的捕鱼方式,部分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例如广西漓江的鱼鹰捕鱼,已从传统劳作演变为表演项目。
有学者深入探究过吉林查干湖形成独特冬捕现象的原因,认为这与当地的气候和生活习俗紧密相关。东北地区冬季食物匮乏,这是人们将目光投向冬捕的直接因素。而且,这一纬度区域内冰季湖面的冰层厚度恰到好处,冰太薄,人无法进入;冰太厚,捕鱼操作困难,查干湖六七十厘米的冰层厚度堪称完美。
据史料记载,查干湖冬捕与辽金时代的捺钵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捺钵是契丹语,可理解为如今的“皇帝的行营”。契丹作为游牧民族有迁徙的传统,皇帝常常率领文武百官离开京城四处巡游、“移动办公”,既视察领地,又联络周边地区,还能训练士兵、展示武力。
当年,辽代实行四时捺钵制,分别是“春水”“夏凉”“秋山”与“坐冬”。“春水”即春捺钵,寓意“春渔于水”。通常在正月之前,那时冰面尚未解冻。史书记载,辽帝在春捺钵期间会举办头鱼宴等活动,并组织冬钓。冬钓方式饶有趣味,在冰面上开凿四个冰洞,中间冰洞完全凿通,周边冰洞留一层薄冰作为“观察口”,一旦发现有鱼游来,辽帝就在中间冰洞下竿钓鱼,钓到的头鱼用来大宴群臣。
辽帝的春捺钵大多位于鸭子河一带。《辽史》记载:“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弋猎网钩,春尽乃还。”经考古学家考证,鸭子河就是如今的查干湖一带。如今,在距离查干湖不远的吉林乾安,还发掘出春捺钵的遗址。可以想象,千年前,这片水域就已经上演冬季捕鱼的场景。
如今,查干湖所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的全名“查干淖尔”源于蒙语,意为“白色圣洁的湖泊”。游牧的蒙古族融入查干湖冬捕习俗,带来“祭天醒网”仪式。历史上,每年冬捕开始前,沿岸渔工都要祭祀湖神、唤醒冬网、祈求丰收,让沉睡在网库中的渔网“苏醒”。仪式中的每个动作都透着敬畏自然的理念。
民俗文化专家认为,辽代春捺钵时期,为提高捕鱼效率,就已出现用木杆在冰下走网的方式。到清朝末年,许多外地渔民来到吉林,带来新的捕鱼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演化创新,形成如今独特的查干湖冬捕奇观。
鱼把头导演的冰上传奇
穿着羊皮袄,戴着狗皮帽,脚蹬厚厚的雪地靴……到查干湖参加冬捕的游客,都会对这身装扮的鱼把头印象深刻。
鱼把头是冬捕的灵魂人物和“领军者”,就像带兵打仗的统帅。若将冬捕活动视为一场大型演出,鱼把头集导演、策划、编剧和主演于一身。鱼把头最主要的职责是寻找鱼群,也就是确定冬捕的包围圈,行话叫确定“鱼窝子”的位置。“鱼窝子”找对了,一网下去就能大获丰收;找错了,几十人的队伍可能就白忙活了。
“把头”一词源自蒙古语,是“巴图鲁”的谐音,意为英雄、勇士,可见鱼把头在渔队中的重要地位。吉林省还有“参把头”的说法,是对进山采参带头人的称呼。
成为鱼把头并非易事,其宝贵之处在于经验,是依靠日积月累对鱼群生活习性的了解而作出的判断。《郭尔罗斯考略》记载,查干淖尔鱼屯有个出名的孙把头,他凭借一双敏锐的眼睛,从冰面就能看出冰下哪里是岗、哪里是坑、哪里有沟、哪里有岔,还能听出鱼在冰下游动的声音。
鱼把头的工作方式主要是看和听,也就是“观鱼花”和“听冰声”。鱼群在冰下喜欢扎堆,所经之处会对冰面上的雪产生影响,鱼把头通过观察冰面雪的波动和变化来判断鱼群是否存在。此外,根据鱼在冰层上形成的气泡(俗称“鱼花”)和冰层颜色,也能判断鱼群出没的规律。鱼把头还要会听,将耳朵贴在冰面上,通过水流声音判断鱼群位置。
60岁出头的张文是查干湖第20代鱼把头。他是全国劳动模范,是鱼把头中的标志性人物。张文在查干湖打鱼40多年,对查干湖的四季变化、湖水状况了如指掌。他还通过演示和讲解,让游客更加了解查干湖冬捕。
张文之前的第19代鱼把头代表人物是石宝柱,他被誉为查干湖的“镇湖之宝”,有60多年的鱼把头经历,如今已去世。石把头曾在《舌尖上的中国》出镜,讲述查干湖冬捕故事。节目播出后,他成为查干湖冬捕的“代言人”。石把头成长不易,年轻时为苦练本领偷偷学艺,还曾掉进冰窟窿。他的儿子也是远近闻名的“老业务员”,“捕鱼日记”记了厚厚的十多本。
鱼把头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年轻人手中。马文岩是新一代鱼把头中相对年轻的,如今也近40岁了。他从渔工做起,每次收工后都要在冰面上琢磨很久,苦练识鱼本领。
做鱼把头是份苦差事,常年风里来雪里去,凌晨就要奔赴寒风凛冽的冰面,一站就是小半天。如今,查干湖冬捕声名远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鱼把头们也挺直了腰杆,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思考着如何传承和发扬冬捕文化。
在这里读懂中国“鱼文化”
每年,从各地赶来查干湖的游客,除了观看冬捕奇观,还仿佛置身于一个以鱼为主题的欢乐世界:冰面上有从网里欢快跃出的鱼,市集里有用冻鱼垒成的迎宾门,餐桌上有全鱼宴,路边有随处可见的鱼形雕塑、灯笼,还有装着冻鱼的透明冰块……漫步在查干湖畔,如同进入梦幻般的鱼的世界。
查干湖冬捕正值春节前后。鱼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春节民俗中意义非凡。在查干湖,可以在观鱼、品鱼、赏鱼、戏鱼中感受丰富的中国“鱼文化”,体验浓郁的年味。
“年年有鱼”即“年年有余”。这一谐音让鱼成为春节最常见的吉祥物之一。窗花中有鱼,彩灯里有鱼,餐桌上更少不了鱼……传统年画中常见“童子抱鱼”“鱼跃龙门”“鲤鱼献宝”等题材,身穿红肚兜的小娃娃怀抱或骑着大鱼,充满喜庆吉祥之感。鱼还能与大元宝、龙门等组合,寓意财源广进、前程似锦。
正因为鱼有诸多美好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流行以鱼为礼馈赠的习俗。查干湖盛产60多种鱼,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鲢鱼、嘎鱼、白鱼等,最出名的是鱼头超大的“胖头鱼”,学名鳙鱼,又称花鲢。这种鱼一般20斤以上,尤其适合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时作为馈赠佳品。
在查干湖渔场院子里,每到冬捕季,都会堆起壮观的“鱼墙”“鱼垛”。从湖里捞出的鱼运到这里后被冻住,仿佛有了天然“保鲜膜”。一条条鱼码起来,堆成一人多高的“鱼墙”。游客们争着和“鱼墙”合影,图个喜庆。在这里,堆积如山的鱼让“年年有鱼”有了具体的呈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鱼墙”旁边,电商和物流公司密布。选好的鱼可以送到这里装箱,发往全国各地。查干湖冬捕也搭上网络直播销售的快车,举办线上冬捕节等活动,以时尚有趣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从辽代起,查干湖就有“头鱼宴”“抢头鱼”的传统。如今,系着大红绸带的头鱼依然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活动中的头鱼是由鱼把头从冰洞里捞出的第一尾鱼,再由报名的竞买者现场竞拍。竞买者多为商家,既想为生意讨个好彩头,也借此平台宣传自己。
“生生不息”中实现“年年有鱼”
查干湖所在区域位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交界之处,松花江、嫩江在此汇聚,这里湿地众多,湖汊交错。查干湖成名后,更多湖泊加入冬捕行列,扩大了“冬捕家族”阵营,形成一条冬捕经济带。
从吉林白城的月亮泡、哈尔淖,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连环湖、鸡西的兴凯湖,到内蒙古赤峰市的达里湖……一个个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冬捕节让人应接不暇,过去冬季冷清的渔场如今热闹非凡。
常有外地游客好奇地问:查干湖每年捕捞几百万斤鱼,鱼从哪来,有没有“洗澡鱼”?
“从技术上讲,冬天湖面结冰,不可能有‘洗澡鱼’;从储量看,查干湖的鱼足够多,不需要‘洗澡鱼’。”查干湖渔场负责人如此回答。
细心的人会发现,查干湖冬捕用的渔网网眼较大,渔工说这种网眼达六寸,有巴掌大,只能网住大鱼,目的是让小鱼继续在湖里生长。夏捕时则用小网眼渔网捕捞小型成鱼,让大鱼获得更多养分。
查干湖两侧密布着一排排池塘,这是鱼苗培育池。每年夏秋两季,大量优质鱼苗被投放到湖里,进行增殖放流。渔场负责人介绍,查干湖每年投放约200万斤鱼苗,捕鱼约300万斤,生长的鱼远多于捕捞的鱼,从而实现鱼的生生不息。
老一辈鱼把头常念叨:打鱼永远不能一网打尽。这是查干湖打鱼人骨子里的信念。这一朴素信念转化为科学捕捞、增殖放流、划定禁渔区和设定休渔期等一系列生态渔业发展新模式。
这里的湖水也生生不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周边过度用水等原因,查干湖水体几近干涸,湖面萎缩,变成盐碱地,靠捕鱼为生的人们只能熬碱卖碱维持生计。地方政府启动“引松工程”,经过8年努力修通“草原运河”,引来松花江水,使查干湖水域面积从5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420平方公里。后来,查干湖又因面源污染等导致水质下降,查干湖人又向生态污染宣战,实施一系列还湖、还湿工程,恢复了草肥水美、百鸟翔集的景象。
一网连接冬夏。从白雪皑皑的冰面到芦苇丛生的湿地,查干湖四季奏响“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乐章。查干湖既端起“绿金饭碗”,又演绎着“白雪生金”的新传奇。
一网跨越古今。查干湖冬捕早已超越捕鱼本身,它从历史走来,迈向未来。古老的文化遗产成为宝贵财富,散发着璀璨的文化光芒。
查干湖冬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生态理念和历史意义。从历史渊源看,它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相关,有着古老的传承;鱼把头在冬捕中起着关键作用;冬捕也充分体现中国“鱼文化”;在生态方面,通过科学捕捞和生态保护措施实现鱼和湖水的生生不息,查干湖冬捕成为一个集文化、生态、经济等多方面价值于一体的独特存在。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