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南都两会前方报道组的“进击的AI”专题报道展开。报道了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对于AI发展下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就业等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提案内容。
新春伊始,DeepSeek爆火引发了新一轮AI浪潮。AI融入各行各业,既带来创新机会,也带来安全与治理方面的隐忧。2025年全国两会时,南都两会前方报道组策划了“进击的AI”专题报道,邀请代表委员探讨人工智能相关话题,为行业发展提供建议。
外卖骑手受算法困扰、网约车抽成过高、快递企业“隐形罚款”误判率高等问题,再加上AI对就业岗位的冲击,这些都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的重视。两会期间,他向南都记者分享了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思考。他提议增加劳动者权益保护为独立公益诉讼领域,以突破个体诉讼局限。面对AI冲击,吕国泉强调要稳就业,加大对劳动者技能提升的支持,助力产业升级创造新岗位。
某知名公司创始人聊天记录提及客服、法务部门因AI裁员的情况引发热议。虽然公司否认大规模裁员,但确实用AI替换了部分工种。这让人们思考AI是否会致大量岗位消失,是否成企业裁员借口。吕国泉注意到相关研究报告数据,如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8亿岗位被机器人取代,14%劳动者需转行,中国受影响劳动力达1亿人;高盛指出美国和欧洲约25%工作可能被AI替代,知识型岗位也面临危机。
吕国泉建议探索“AI +就业”保障新模式。政府和企业规划AI技术发展时,要强化顶层设计,政策协同,关注伦理和安全,规范应用,制定就业保障政策,兜住就业底线。此外,要安置受冲击劳动者,提供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扶持低技能劳动者,通过多种措施助其掌握新技能。他还介绍了国外经验,如西班牙限制企业用AI替代岗位比例,韩国征收AI特别附加税用于失业补贴,日本丰田将自动化节省成本转为员工技能基金。
吕国泉还指出,AI创造新岗位,建议企业产业升级转型创造就业,承担社会责任避免大规模裁员,发展AI衍生行业催生复合型岗位,开发职业导航系统减少失业周期。同时,针对劳动者技能错配,他建议强化教育培训,健全终身培训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培训,按规定提取教育经费,在制造业集聚区建实训基地重点培训特定群体。
在职场中,劳动者遭遇不公时因成本等因素缺乏诉讼动力。吕国泉关注到当前劳动者权益虽总体有保障,但仍存在劳动用工违法现象,如北大法学院调研农民工追讨欠薪成本高,网约车司机起诉平台因算法规则败诉,个体诉讼无法阻止侵权继续等。随着平台经济和AI发展,侵权现象呈现新特征,现有保障机制面临挑战。
吕国泉注意到一些创新实践,如广州工会诉快递企业案、浙江检察院诉外卖平台案。他呼吁建立劳动者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法律制度,推动检察公益诉讼法立法,明确劳动公益诉讼等规则,支持检察机关探索实践,联动工会开展公益诉讼,形成工作合力。
本文总结了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吕国泉委员对于AI发展背景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多方面思考与提案。包括应对AI冲击保障就业、建立劳动者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等,反映出在AI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视与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