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探讨墨的来源,特别是墨与植物之间的关系。通过阐述中国人对墨的多种情怀引入话题,详细介绍了松树分泌松脂以及大豆等油料植物的结构特点,解释了这些植物的种子所压制的油可用于烧烟制墨,并且对比了油烟墨和松烟墨的差异。
墨,在中国书写历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不管是古老的石刻竹简,还是帛书宣纸,墨都是书写的关键要素。中国人对墨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有着“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般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也有像“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样的写实感受,更有着“笔落惊风雨”的豪迈气概。然而,大家是否想过墨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和植物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这里展示的是松树(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松树属于常绿针叶乔木,是裸子植物。在松树的茎上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结构,被称为树脂道,这个树脂道能够分泌出无色透明的油状松脂。
这是大豆结构示意图(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以豆科植物大豆为例,大豆的豆荚内包含1 - 4粒种子,其直径在5 - 9.8毫米之间,种子由胚和种皮这两部分组成。其中,油脂和蛋白质几乎都集中在胚中的子叶内。当然,像十字花科的油菜、大戟科的油桐和蓖麻等也都是极为优秀的油料植物。
油桐、蓖麻、油菜和大豆的种子压制而成的桐油、麻子油、菜子油、豆油都能够用来烧烟制墨。具体的方法是,在油灯的上方放置一块板子,点燃油灯后,板子上会逐渐变黑,将这些油烟刮下来就可以制成墨了。
油烟墨与松烟墨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油烟墨更为细腻,这是因为油烟的碳粒比松烟的碳粒要细很多,这样就能够增加书写时的顺滑度。所以,油烟墨渐渐取代了松烟墨,成为文人雅士们喜爱使用的墨种之一。
本文总结了墨与植物的关系,从介绍墨在中国书写中的重要性和文化意义入手,阐述了松树分泌松脂以及大豆等油料植物的结构与作用,解释了这些植物种子油用于制墨的原理,最后对比了油烟墨和松烟墨的不同,展现了墨制作原料的独特性。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