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兵:玉米蛋白含量提升对粮食安全的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严建兵: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粮食安全

在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介绍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粮食产量和质量方面取得的新突破,包括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等成果,阐述了农业科技创新对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还提及团队在提高玉米蛋白含量方面的工作及其意义等内容。

新京报于3月4日报道,当天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盛大举行。在此次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带来了关于我国农业方面振奋人心的消息。他详细介绍了我国在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于提高粮食产量和提升粮食质量这两大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新突破与新进展。

严建兵委员表示,就在去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首次跨越了1.4万亿斤这样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一成绩的取得,使得我国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超过了500公斤。这一数字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400公斤相比,有着显著的超越。对于一个人口多达14亿的庞大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在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布局上,主要有两大关键举措,其一是“藏粮于地”,其二则是“藏粮于技”。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已经步入了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产量和质量提升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了63%。而这一斐然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默默的辛勤付出与卓越贡献。

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给我国的粮食供应体系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确保饲料粮的充足供给。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在饲料粮的构成中,玉米主要是作为能量源,而豆粕则是主要的蛋白源。就去年而言,我国进口的大豆数量达到了1.05亿吨,其中绝大部分都被用作畜禽的蛋白饲料。如果想要完全替代这1亿吨大豆的进口量,按照目前的生产模式,我国需要新增7亿至8亿亩耕地,这在现实中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

严建兵委员还提到,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始终在深入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能否将提高玉米中的蛋白含量设定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从而让玉米既能充当能量源,又能扮演蛋白罐的角色,实现“一物两用”的高效利用。他欣慰地表示:“过去几年,我们团队已经成功培育出多个蛋白质含量超过10%的玉米品种,并且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了一千多万亩。”他进一步指出,去年我国的玉米总产量达到了2.9亿吨,如果玉米的蛋白含量每提高1%,那么就相当于新增加了290万吨的蛋白量。如果这些新增的蛋白都能够被有效地利用起来,这就相当于我国能够减少700万至800万吨大豆的进口量。他和他的团队仍然在为了每一个可能的1%而努力拼搏着,他们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事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

本文总结了全国政协委员严建兵在政协会议上关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粮食安全的发言内容,包括我国粮食产量的突破、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饲料粮供应面临的挑战以及玉米蛋白含量提升工作的意义等方面,体现了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435.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