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标签应逐步淡化,高中多样化发展待推进

本文主要论述了全国政协委员陈伟志的建议,即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深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以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阐述了“重点高中”标签存在的问题,回顾了“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作用,分析了其如今不合时宜的原因等。

在我国的教育领域,正在逐步开展一项意义深远的变革,那就是逐步淡化“重点高中”的标签,深入地推进中考制度的改革与试点工作,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从而推动高中阶段学校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这篇文章篇幅约1546字,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

撰写这篇文章的是新京报评论员柯锐,编辑为何睿,校对为李立军。

“重点高中”标签应逐步淡化,高中多样化发展待推进

▲高中毕业生满怀信心赶赴考场。图/IC photo

2025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这个标签,深入推进中考制度的改革和试点工作,并且要完善制度建设来促使高中阶段的学校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陈伟志向媒体阐述,长期以来,像“重点高中”以及后来评选出的“示范性高中”等名号,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政府、社会以及学生家庭评判学校质量的一个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过度投入,这就使得普通高中呈现出“千校一面”的状况,特色发展的空间被严重挤压。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重点高中”作为一种优势学校的标识,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重点高中”在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长时间以来都比普通高中更具优势。这种情况所带来的诸如妨害教育公平、因为过度追求升学率而导致教育功利化等问题,也早就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着教育强国加速迈进的大背景之下,逐步淡化“重点高中”的标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教育行政部门当初提出实施重点学校政策,其目的在于集中力量去办好一批重点学校,让这些学校发挥出领头羊的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发展,最终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质量。

客观地来讲,“重点高中”制度在培育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建设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实力和教育事业都相对落后的时期,“重点高中”集中了各种优势资源,选拔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不断地为高等教育输送着优质的生源,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重点高中”这一教育制度安排,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朝着教育强国大步迈进的今天,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下的形势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有80%的人口是文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仅只有0.26%。但是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如今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并且有质量保证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连续10多年不低于4%。2022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突破了千万人。

这些数据,一方面体现了包括重点中学在内的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深化中考等招考制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条件。

就像陈伟志委员所说的那样,近年来,各地一些以“重点”“示范”高中为代表的“超级中学”,通过跨地区掐尖招生的方式,不断地抢夺优质生源,从而形成了一种“虹吸效应”,这就挤占了其他高中的发展机会。虽然在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重点学校的设立进行了规范,但是“重点高中”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

“重点高中”之所以一直存在,根源还在于当前招考制度中单一化的分数评价和选拔机制。一般来说,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就读好的高中,进而考上好的大学,他们仍然将这看作是孩子获得体面工作、走向成功人生的关键途径。

家长们或许也清楚地知道“重点高中”存在的弊端,但是在博弈心理的驱使下,还是不由自主地加入到对“重点高中”等优势教育资源的争夺当中。这种广泛存在的需求,大概就是“重点高中”一直盛行不衰的最重要的内在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重点高中”占据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就导致普通高中的优质资源相对匮乏,从而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在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公平正义的呼声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倾听。

同时,“重点高中”这个标签,会强化社会过度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的认知。这种“指挥棒”效应,不但会加剧教育的功利化,而且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育,会导致偏离教育的本质。

让孩子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禀赋和个性的学校,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超级中学”,这也许是比“重点高中”更好的制度安排。并且,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改革考试评价,也是巩固和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文章围绕淡化“重点高中”标签展开论述。先阐述了委员的建议,指出“重点高中”名号带来的负面影响,回顾其历史积极作用后,分析如今不合时宜的原因,包括招考制度、家长心理等,强调淡化该标签对教育公平、人才培养和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373.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