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在“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下,介绍山东在落实双碳目标、应对碳市场新变化、推进碳足迹认证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包括其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未来的工作计划等。
3月4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八场。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同志等出席,介绍山东在达成双碳目标、探寻绿色发展新路径方面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那么山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应对这一转变?后续又会开展哪些工作呢?
封立树表示,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落实“双碳”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变革。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结合山东实际情况,积极适应新要求,在五个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其一,在省级层面统筹推进。成功让山东成为国家首批8个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试点省份之一,印发实施方案,从更高水平的节能工作、夯实统计核算基础、健全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等8个方面,全面部署重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能顺利推进。其二,市级层面试点先行。推动青岛市、烟台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3个城市(园区),纳入国家首批35个碳达峰试点,指导各市制定并印发试点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试点任务,为全国碳达峰贡献山东的智慧和方案。其三,园区层面积极探索。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部署,全面排查全省开发区的能耗、碳排放等基础数据,起草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方案正式印发后,计划按照每市不超过1家的标准,在全省选取15家左右园区开展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山东零碳园区建设。其四,企业层面抓好重点。印发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碳排放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工作方案,将7个行业17个小类中,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达1万吨标准煤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2.6万吨的企业纳入管理范围,提出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岗位、强化计量器具配备使用、做好碳市场履约等5方面具体工作任务,促使重点企业加强节能降碳体系、制度和能力建设。其五,项目层面源头把关。印发关于试行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的通知,明确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和电力等碳排放重点行业,新建、改建、扩建二氧化碳年排放量2.6万吨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编制项目节能报告时,要单独编制碳减排措施专篇,对项目碳排放进行分析核算,开展碳减排措施评价,指导其落实好碳减排措施。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关键之年。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继续秉持先立后破、夯实基础、有机衔接、有序推进的原则,会同省有关部门,在落实国家部署的基础上,结合山东实际,进一步夯实统计核算基础,加速完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开展创新性研究,为科学测算分解全省“十五五”碳排放双控任务做好准备,筑牢全省碳达峰工作基础。
中国环境报记者提问:据悉,山东前不久圆满完成新一轮碳市场履约任务,那么碳市场目前有哪些新变化?山东怎样应对这些变化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呢?
徐本亮称,山东作为工业和碳排放大省,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截至2024年底,山东圆满完成第三个周期(2023年度)履约工作,纳入配额管理的发电企业达268家,履约配额4.7亿吨,企业数量和履约量均居全国首位。2024年全年,山东共有179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碳排放配额买入量0.17亿吨,成交额15.72亿元;卖出量0.29亿吨,成交额27.52亿元,交易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这是山东的履约情况。
全国碳市场已完成三个履约周期的履约工作,主要涵盖发电行业。经过三年发展,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碳排放数据质量更加准确。
国务院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国家层面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条例》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行政法规,规定了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覆盖碳排放权交易各主要环节,对全国碳市场履约提出更严格要求,也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
全国碳市场当前有以下几个变化:一是履约覆盖行业逐步扩大。钢铁、水泥、电解铝这3个高耗能行业即将纳入全国碳市场履约,山东共有105家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二是配额分配趋严,促使企业绿色转型。配额基准线(即行业碳排放强度标准)逐步收紧,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省内传统能源企业履约成本上升,这也促进了企业绿色转型。三是数据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纳管企业需提升数据透明度和准确性。四是碳市场履约更加严格。重点排放单位若未按规定清缴其碳排放配额,将被处以规定时限市场交易平均成交价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
下一步,山东将积极应对全国碳市场的新变化,借助市场机制,加快推进相关行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首先,要加强与生态环境部的沟通,及时掌握全国碳市场扩围的最新政策,主动适应新形势。其次,充分借鉴发电行业管理经验,指导有关行业企业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积极参与配额交易、清缴履约等工作,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最后,持续保持打击碳市场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将日常监管、监督执法、专项帮扶相结合,坚决查处数据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碳市场健康运行。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提问:据了解,山东近年来在碳足迹认证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请问目前有哪些进展和成效?下一步在推动碳足迹认证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呢?
王蕊表示,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进碳足迹认证工作,强化碳计量在产品碳足迹量化中的应用,工作进展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统筹推进碳足迹认证工作。出台山东省碳足迹认证试点方案,指导成立碳足迹认证技术委员会和认证联盟,推动开展碳排放直测技术和碳足迹认证技术研究,引导一批技术实力较强、碳排放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参加认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碳足迹管理。目前,山东已有224家企业获得338张碳足迹认证证书。其二,获批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国家级试点。围绕山东重点行业需求,开展行业发展情况调研,积极申报国家试点任务。去年12月底,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山东承担电解铝、轮胎产品的碳足迹标识认证国家级试点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研究、征集参与试点的企业和具体产品等工作。其三,宣传推广间接涉碳类认证。组织开展质量认证主题活动,广泛宣传绿色产品、节能产品、节水产品、光伏产品、风电产品等认证类型。目前全省间接涉碳类认证证书超过一万张,位居全国第3位。
下一步,将围绕以下三方面持续推进碳足迹认证工作。一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完善试点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加强对认证机构、企业的激励引导和对相关产业链的统筹,持续扩大试点工作的参与广度和实施深度。二是探索碳足迹标识认证模式。推动有关认证机构会同参与企业,结合试点产品的生产工艺、山东能源结构和产业链分布,围绕产品碳足迹量化、数据采集、认证等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探索成功经验,稳步推广实施。三是持续加强间接涉碳类认证宣传推广。通过“世界认可日”“绿色产品认证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利用多种媒介手段,开展间接涉碳类认证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和企业对质量认证的认知和信任,统筹运用多种认证手段服务“双碳”目标。
山东在落实双碳目标方面从多个层面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方面,从省级到市级、园区、企业和项目层面都有相应探索和计划。在碳市场方面,山东履约成绩斐然且积极应对全国碳市场新变化,如履约覆盖行业扩大、配额分配趋严等情况。在碳足迹认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未来也有明确的工作方向。总之,山东在绿色发展新路径的探索上积极努力,从多方面为达成双碳目标不断推进相关工作。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