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在基层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展开论述。阐述了年轻干部初入基层面临的挑战,如自身存在的短板和各种不适应情况,同时也提出了应对的多种办法,包括帮助年轻干部找到用武之地、组织对年轻干部多下“绣花功夫”、让年轻干部没有后顾之忧,以及年轻干部自身要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内容。
对于年轻干部而言,基层犹如一片充满希望的肥沃土地,是他们成长与历练的绝佳场所,更是能够让青春力量尽情绽放的宽广舞台。基层工作经验对年轻干部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初出茅庐的年轻干部们往往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困扰。
年轻干部恰似一张未曾着墨的白纸,具备很强的可塑性,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有着“有学历没阅历、有经历没经验”这样的短板。当他们初次踏入基层这片陌生而又复杂的环境时,一时间难以适应是很正常的情况。工作节奏难以适应、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乡村生活不习惯以及对前途发展感到不确定等诸多因素,都像是一道道“成长的烦恼”横亘在年轻干部的面前。
不过,基层实则是最为广阔的课堂,群众才是最优秀的老师。年轻干部若要适应并融入基层,不仅要身体力行地“身入”,更要全心全意地“心入”,把自身的知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不断地锤炼自己的信念、能力以及心态,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开启新征程。
要助力年轻干部找到能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像“95后”村支书张桂芳,她富有创新思维,邀请画师为村庄绘制了“彩虹墙”,使得家乡一夜之间闻名遐迩;“新农人”李阳,返乡之后引入无人机植保和智能灌溉系统,为千亩农田注入了科技的力量;硕士生万雅文,毕业后扎根乡村,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推动村级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成为时代浪潮中的青春“后浪”。依据年轻干部的专业、性格、爱好以及阅历等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安排岗位、分配任务,充分发挥他们“新思维”的优势,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迅速成长,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对待年轻干部方面要多下“绣花功夫”。解决年轻干部的“水土不服”问题并非仅仅是简单地适应环境,而是需要从组织培养、机制优化等多个维度综合采取措施。在年轻干部的岗前培训中,应增加方言、民俗、基层矛盾调解等实用课程,避免培训内容过于“课本化”;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支书等村干部担任“实践导师”,传授更具针对性的群众工作方法;搭建跨区域年轻干部交流社群,共享“驻村攻略”;对刚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关怀,做好“传帮带”工作,鼓励并引导他们真正掌握“基层密码”。
还要让年轻干部没有“后顾之忧”。一方面,要持续深入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大力纠正“重重考核”“重复报表”等问题,推动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建立容错与激励机制,在加强监督的同时给予撑腰鼓劲,持续释放为勇于干事担当者撑腰的强烈信号。树立实干实绩的导向,在选拔任用、评优奖先、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基层倾斜,打破基层成长的“天花板”,选拔任用有潜力、有能力的干部,让他们在关键岗位上经受锻炼,在艰难困苦中磨练意志,练就担当有为的过硬本领。
年轻干部自身也要激发“内生动力”。他们要积极主动地融入乡村生活,学会说接地气的土话,经常走进田间地头,通过共同劳动消除与群众之间的心理隔阂。坚决戒除“做客”“镀金”等不良心态,牢固树立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坚守初心和使命,真正做到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脚踏实地在基层这片土地上,书写出绚丽多彩的青春华章。
本文总结了年轻干部在基层面临“水土不服”的状况,包括自身短板和多种不适应因素,同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即帮助年轻干部找到用武之地、组织对年轻干部多下“绣花功夫”、让年轻干部没有后顾之忧、年轻干部自身激发内生动力,全方位地论述了年轻干部如何在基层扎根成长,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