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的内容展开。阐述了在科技创新时代,实验室经济模式对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重要性,指出当前科研与市场存在断层、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而实验室经济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提到了产学研合作存在的现象及应对措施,并且论述了广东的优势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思考等。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创新不断推进的时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高效性,已然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因素。在整个科技创新的进程中,实验室扮演着核心载体的角色。那种以企业为主导而形成的实验室经济模式,正逐步成为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全新动力源泉。然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科研与市场之间仿佛存在着一道无形的“沟壑”,也就是所谓的“断层”现象。大量的关键技术往往只是停留在实验室这个“小天地”里,它们缺乏明确的应用场景,并且没有与市场导向很好地对接起来,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于北京盛大开幕。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长期以来一直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如何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重要课题之上。当她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大力发展并且不断完善“实验室经济”,就如同为创新生态培育出一片全新的“沃土”,像是在产学研之间架起了一座崭新的“桥梁”,这对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实验室,它可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展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是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的“摇篮”,更是形成重大原创成果的关键载体。以实验室为依托,在企业主导之下,形成的实验室经济这种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模式,有着强大的能力,可以快速地将实验室里的研发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吴以环委员强调:“实验室经济在打通‘科技—产业’这个闭环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的关键作用,它是创造新质生产力的全新动力。”从全国范围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资源的汇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其产业基础十分雄厚,在发展实验室经济方面,有着先发的优势,并且具备扎实的基础。她期待着能够构建起完整的全链条实验室体系,建立起长效的协同机制,巧妙地运用政策工具、市场机制,并且引入金融活水,从而打通从科技强大到产业强大、经济强大,再到国家强大的这条绿色通道。从科研到市场,这中间的距离可不像看起来那么近,而是有着相当漫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前的情况是,要把实验室的研发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还存在着一些阻碍的“堵点”。一方面,有不少关键技术一直被困在实验室这个阶段,它们缺乏明确的应用场景,并且在市场导向方面也是模糊不清的,这就导致了科研与产业需求之间出现了“断层”现象,进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往往很难迅速地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科技资源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能力显得比较薄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它们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多是以短期项目为主,缺乏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深度融合机制,所以很难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在吴以环委员看来,发展“实验室经济”更为关键的意义在于,它成功地解决了科研和市场“两张皮”这样的棘手难题。她形象地说:“过去啊,高校守着科研成果却难以转化,企业捧着资金却四处寻找合适的技术,现在有了实验室经济,就把企业的需求直接带进了实验室,很多高科技产品就是这样通过联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经济”还催生了一种有趣的新现象,那就是很多初创公司就像近邻一样紧挨着实验室诞生,形成了一种“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综合体模式。在这方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的发展模式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吴以环委员还提到:“有些科研人员上午刚发表了论文,下午就有投资人主动找上门来,这有效地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热情,并且推动了产业创新的发展,这种如同化学反应一样的现象让创新真正地活跃起来了。”不过,吴以环委员同样意识到,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确实可能存在着“打短工”“各管一段”的现象,这就好比在实验室里配制试剂,缺少了催化剂就很难发生反应。所以,构建全链条实验室体系、建立长效协同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搭建起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贯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基于此,她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一,要充分利用好政策工具,精心制定“实验室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实施的路径,并且指导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制定出具有差异化的发展政策。其二,巧妙运用市场机制,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将“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串联起来,让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市场来阅卷。其三,要善用金融活水,构建起一个能够覆盖创新全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包括设立相关的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早期投资、完善科技信贷和保险产品等。当前,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崛起。就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以DeepSeek、宇数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突然闯入大众的视野,引发了各大城市对于如何培育创新环境的热烈讨论。吴以环委员认为,“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恰恰是中国创新活力充分涌流、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一个生动写照,这是一件值得所有人为之欢呼雀跃、引以为傲的喜事。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的是多极化的“百花齐放”,是特色化的“百家争鸣”,我们要跳出“广深VS杭州”这种思维的局限,从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角度去探索“广深 + 杭州”的无限可能。吴以环委员表示,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形成了自身独特而又显著的优势:其产业基础雄厚,涵盖了制造业的所有大门类;拥有强大的企业创新主体,孕育出了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有着优越的科技创新生态,广东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了前海、横琴、南沙三大国家级重大合作平台,通过完善的规则衔接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创新要素高效便捷地流通。“虽然都是技术创新,但是杭州靠的是互联网和信息经济领域的模式创新,而深圳的重点则是以制造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今天,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就能发现新的机遇。”吴以环委员这样说道。当前,最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培育像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宇数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等这样年轻的科技型人才力量。“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霸’,没有那种光鲜亮丽的学历背景,但是凭借着对机器人研究的满腔热情和超强的动手能力,在智能机器人制造领域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充分说明,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人才,对于城市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吴以环委员直言不讳地说。在当前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科学与工程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它已经成为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也是撬动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吴以环委员在加快完善工程教育相关机制方面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例如,要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学科的重组、课堂的重建、知识的重构,构建“科学 +”课程内容,把工程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再如,鼓励探索建立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路径,让学生走进企业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在真实的场景中开展能够产出产品的研究,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社会资源和实践机会,并且充分利用科研人员的优势资源搭建广阔的平台,有效地拓展工程教育的主体范围,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良好态势等。吴以环委员最后总结道:“发展工程教育在为科技创新持续输送有生力量的同时,能够驱动整个产业链、创新链快速高效运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夯实人才基础。”
本文总结了吴以环委员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多个重要议题的观点。首先阐述了实验室经济对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意义及当前科研市场的断层问题,然后讲述实验室经济如何解决科研与市场“两张皮”难题,包括其带来的新现象和对产学研合作的改善建议。还提及“杭州六小龙”现象反映的创新活力,分析广东优势,探讨年轻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最后强调完善工程教育机制对科技创新和战略发展的人才支撑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