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首先是对大熊猫“宝力”遭虐待谣言的辟谣,接着介绍了全国爱耳日相关的致聋因素等科普知识,最后通报了河南警方公布的五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2025年3月3日,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事情。首先是关于大熊猫“宝力”的谣言风波。此前,网络上流传着大熊猫“宝力”遭受虐待的各种谣言。例如,有人说“宝力”后背有洞,伤痕累累。但实际上,经核实,“宝力”背部下方毛发因坐着吃东西压覆而形成凹凸状况,并非网传的“洞”,并且“宝力”和“青宝”食欲正常,健康状况良好。还有谣言称“宝力”因遭受虐待导致身体频繁抽搐、抖动。然而,事实是“宝力”未出现病理性抽搐或病理性抖动等症状。动物在打嗝、睡觉或醒来时抓挠身体,寒冷、兴奋或紧张、疲劳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局部肌肉抖动,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另外,谣传“宝力”鼻部和臀部流出白线虫也纯属无稽之谈。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对“宝力”“青宝”采取了寄生虫防治措施,目前两只大熊猫粪便寄生虫检测均为阴性。网传“宝力”臀部流出白线虫,系竹子残渣,“宝力”没有从鼻腔喷出寄生虫的情况,经对网络视频辨别,该物体可能为小树枝丫等杂物经剪辑手段加工后形成。甚至还有谣言说神树坪基地虐待大熊猫,导致基地内大熊猫经常发出哀嚎声。实际上,大熊猫的叫声有多种类型,它们在不同的情况和心理状态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包括羊叫、犬吠、嗷嗷叫、嗥叫、吱吱叫等。例如,当大熊猫表达某种需求、表示友好、高兴舒适、寻找幼崽或求偶时,会发出类似“咩咩”羊叫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提醒,勿将大熊猫正常生理现象的视频图像通过加快倍数等方式剪辑后予以发布制造公众焦虑,呼吁广大网民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发展良好环境。其次,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据统计,60%的儿童听力损失是可预防、可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因素会影响听力。暴力掏耳、错误擤鼻、噪声暴露等生活方式类因素可能影响听力。上呼吸道感染时,鼻腔和鼻咽部的黏膜会产生炎症反应,导致鼻腔充血、肿胀和分泌物增多,病原微生物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进一步导致中耳炎和听力下降。耵聍栓塞也会影响听力,耵聍是耳道的正常分泌物,如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会导致外耳道阻塞。还有一些药物属于耳毒性药物,像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速尿等袢利尿剂,顺铂、长春新碱等抗肿瘤药物,水杨酸类止痛剂,奎宁、氯喹等抗疟药物等,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同时做好听力监测。病毒也可能引发耳蜗或听神经损伤导致听力下降,常见病毒包括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若出现感染,应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对听力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及干预。意外伤害方面,外力击打耳部和头部时,可使鼓膜破裂或内耳损伤,导致听力下降,程度较轻者可自愈,破裂严重则需要通过手术修补。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和听神经功能,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要尽快按照突发性耳聋的方案进行治疗,同时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影响扩大。为了保护听力,我们可以减少噪声暴露、避免耳朵进水、正确清洁耳朵、掌握正确擤鼻方法、定期听力检查。最后,河南警方公布了五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开封的周某松为博眼球、赚流量,1月29日虚构“鼓楼塌了”不实言论并发布,引发大量转发,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郑州的安某辰2月20日为博眼球、蹭热点,虚构“驾车超速被扣3分”违章被处罚信息发布,引发大量转发,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拘留。周口的张某山1月13日为吸引流量,恶意拼接编造“青海省果洛州发生5.5级地震”不实言论发布,造成谣言扩散,引发社会恐慌,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南阳的符某玲1月13日为博眼球,剪辑制作“内乡县发生7.8级地震”不实言论发布,造成谣言扩散,引发社会恐慌,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拘留。三门峡的吉某龙2月8日为吸粉引流、博人眼球,移花接木编造“水库发现女尸”的不实言论发布,导致群众恐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本文从大熊猫相关谣言的辟谣、爱耳日的科普以及网络谣言案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大熊猫事件中,各种谣言都被事实一一击破,体现了不信谣不传谣的重要性。爱耳日部分让人们了解到许多致聋因素和保护听力的方法。而河南警方公布的案例则表明,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编造谣言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