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如何成为杭州科创的关键力量?,浙大:创新生态的构建者

本文将深入探讨浙江大学在杭州乃至浙江的科技创新生态构建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包括浙大师生校友的创新创业传统、其独特的创新体系、成果转化链条以及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举措等内容。

在杭州的创新格局中,“六小龙”备受瞩目,其中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都毕业于浙江大学。据《2024浙江大学校友上市公司榜单》的数据,截至2024年5月17日,保守估计浙大校友企业家在上市公司担任创始人、实控人、董事长、总经理等要职的达351人,管理或控制着313家上市公司。浙江大学在构建创新雨林生态方面有着独特的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涵盖从高质量项目的发现到中试发展等全生命链条服务,还需要核心平台载体。早在2017年,浙江大学就与西湖区共建了浙大紫金科创小镇。不仅如此,在萧山区有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临平区有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等。2024年,浙江大学还计划打造成果转化集聚示范区,谋划共建西湖紫金实验室,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2月14日,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刘捷在调研浙江大学和浙大校友企业时指出,浙江大学在创新浙江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探索科创体制机制优化方面走出了新的道路。记者近期走访紫金科创小镇核心区块浙大森林时发现,浙江大学构成杭州乃至浙江科技创新生态的关键要素。浙大师生校友的创新创业传统一方面源于求是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基于制度化、体系化的成果转化链条。而且,交叉培养的“浙大探索”也为创新提供了人才教育源头的滋养。走进浙大森林E1幢,一楼大厅标有“东方硅谷生态圈”字样。从空中俯瞰,初春时红砖小楼与梅花、绿树、草坪交错,这里是众多浙大师生校友科创企业孵化的生态土壤。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院长助理、浙大知识产权管理(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童嘉向记者介绍,浙大森林的英文名为“ZJU RAINFOREST”,有生态雨林的含义,建设之初就希望形成一个创新要素齐全、生态完善的园区。2017年浙大紫金科创小镇核心区浙大森林动工建设时,周边几乎都是厂房。这个科创园区带动了周边的“腾笼换鸟”,许多浙大老师的创业公司入驻,逐渐吸引了更多的科创人才。童嘉表示,学校当初提出的创业生态和文化正在逐步实现。近期,童嘉和团队接待了众多调研浙大科创的团队。杭州“六小龙”带来的关注热度,总能让创新要素与浙大相联系。人们不禁会问:浙大为何能产生这么多优秀项目并形成创业生态?童嘉分享了内部的思考:“浙江精神”与浙大求是创新的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使得这里的创新生态更加宽松、包容失败。童嘉还说:“我们希望以浙大为中心,在创新生态圈里汇聚各类创新要素,让渴望创新、服务创新、正在创新的人围绕在周围,同时形成宽容失败、良性竞争的竞合关系,彼此之间要有交叉融合。”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樊文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杭州拥有浙江大学等高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此外,杭州的年轻创业者和团队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执行力,也为科创企业的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但答案不止于此,创新要素也需要实体平台和体系化的制度支持。例如,浙大森林是紫金科创小镇的核心区,而这个3.96平方公里的小镇是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东部起点,紧邻浙大紫金港校区,浙江大学在城西科创大走廊沿线布局了众多创新平台,浙大校友、师生创业项目在大走廊的密度最大,童嘉称“浙大支撑了整个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科技创新力量”。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方面,浙江大学有着独特的创新思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辐射全国的技术转移网络”等措施,整合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资源,探索建立“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移”一体化、全链条的成果转化体系。其中,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浙大工研院)是学校直属单位,主要承担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管理、浙大紫金科创小镇的管理运营等职能,全力服务教职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在机制与平台方面,浙江大学也在不断跃升。3月3日,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在跨校合作中,浙江大学牵头全新迭代“AI X”微专业。早在2021年,浙大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五校共建推出了“AI X”微专业,这是全国首个跨校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的创新性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微辅修项目。当前,浙大全面推进AI for Education教育教学改革,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群,面向各学科专业开设分层次AI X学科交叉课程群。浙大很早就开始了交叉人才培养,早期探索形态包括混合班,这也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前身。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与陈航都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03级混合班的学生。在相关研究中,作者总结了竺可桢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有两条主线,一是从新生中选拔,不分专业,按文、理、工三个大类培养的主体平台,二是竺可桢学院与其他各专业学院共同建立起交叉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平台。具体而言,浙大竺可桢学院采取“2 + 2”培养模式,前两年是通识教育,包括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后两年开展“个性化、自主化”的专业教育,鼓励学生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习。当前,交叉创新正成为引领未来的新趋势,科技型创新公司在交叉的边界上不断萌芽。2月14日,刘捷在调研浙江大学时提到,没有体制机制创新就没有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土壤。他还说,要充分借助浙大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面向地方发展所需,通过共建合作平台、吸引创新资本、优化转化机制等方式助力打造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更多集前沿科技、活力创投、蓬勃产业于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2024年6月21日,浙江大学与西湖区人民政府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童嘉介绍,西湖紫金实验室这一平台将聚焦浙大老师创业,把科研成果进一步商业化,前期投入概念验证资金,后续由市场化资金接力。此外,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至今已孵化3000多家企业,上市公司达20多家。近期,学校拟出台国家大学科技园专项政策,助推其成为教育部牵头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从2017年开始,浙大工研院持续举办“智汇紫金”论坛,一般由龙头企业牵头,加上产业领域年轻教授、小微企业以及投资方,形成一个小范围的闭门论坛,每期主题不同。童嘉表示,因为年轻科学家视野更开阔、思路更活跃,能看到5 - 10年后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龙头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小微企业能从中找到发展方向,投资人能发现好项目。

本文总结了浙江大学在杭州乃至浙江科技创新生态构建中的多方面贡献。从创新生态的构建要素,如浙大师生校友的创新创业传统、全链条的成果转化体系、实体平台布局等,到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模式,包括交叉人才培养等,再到在机制与平台上的不断跃升举措,如全新迭代“AI X”微专业、签署合作协议打造新平台等,全方位展现了浙大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659.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