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于2月23日正式启用,这一由宝山区政府、上海大学和杭州宇树科技共建的平台体现了政产研“三螺旋”驱动智能机器人全链条创新。文章分别从政府端、产业端、科研端阐述其各自的作用,同时提到长三角政产研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也包含了长三角地区如上海普陀区、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其他产业发展相关资讯。
2月23日,上海宝山区的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宣告正式启用。这一研究院可不简单,它是宝山区政府、上海大学以及杭州宇树科技三方共同建立的。这个政产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就像是一把钥匙,为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打开了新的大门,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所谓政产研“三螺旋”,这可是推动智能机器人全链条创新的一个绝佳模式。这种模式是政府、产业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的样板,目的就是一起推动技术创新并且创造社会价值。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成立,恰恰是这个模式的生动体现。先看看政府这边,宝山区政府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进程中就像一个“催化剂”。在2025年1月的时候,宝山区出台了《宝山区关于加快“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及智能硬件产业集聚发展的专项支持政策》。这个政策有多厉害呢?它设立了1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这就像一块大磁铁,吸引着社会资本纷纷投入。对于重点项目,政府还提供土地优惠和租金减免,高层次人才最高能享受到200万元的安居资助。在这些政策的扶持下,企业的创新成本大大降低了,产业也慢慢集聚起来。到了2024年,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了682.46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机器人产值将近80亿元,占全市工业机器人产值的三分之一。按照《宝山区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 - 2026年)》的规划,上海宝山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总规模在2026年要努力突破千亿级大关。产业端这边呢,企业扮演着“需求感知器”和“技术转化枢纽”的重要角色。宇树科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宇树科技不断在关键技术上进行攻关,它的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自研率超过90%,像电机、减速器、电机驱动器、编码器、传感器、主控系统以及电池等都在其中,这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而且,宇树科技和上海大学合作,获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他们研发的基于生成式AI的机器人集群三维环境协同探索技术,在灾害救援、环境监测、地质勘探等多个场景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另外,宇树科技和宝钢集团借助宝山区政府的智能工厂试验场,成功开发出高效、稳定、安全的智能冷轧送样系统,这为工业场景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再看看科研端,高校现在正在从“论文生产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上海大学和宇树科技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重构了科研范式。研究院聚焦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这两个前沿领域,一心想要建立“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场景验证 - 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体系,从而推动智能机器人技术深入发展并且让成果能够落地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实验室的课题共建给上海大学的学子提供了实践平台,共同吸引顶尖人才加入研发团队,打造创新产业双向赋能生态。上海大学还邀请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进一步打造“科学家 + 工程师 + 创业者”的尖兵梯队,促进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不仅如此,上海还在探索深化“校区 + 园区 + 城区”三区联动机制,依靠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及“大零号湾研发 + 马桥智造”的产业链协同模式,打造更多“专精特新”企业集群。长三角地区可是汇聚了全国超40%的机器人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其中,上海的智能制造装备规模已经突破千亿,计划在2025年新建200家智能工厂并且增加万台机器人的投入。“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累计销售超过2300台,已经成功应用在新能源汽车整机、锂电、光伏等高附加值产业。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启用,就是长三角政产研协同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技术突破和高校的科研创新,正在一起描绘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蓝图。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加深,这种模式会给中国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不过,政产研协同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说在利益分配方面,各方可能对利益分配比例不满意,这样就容易导致合作产生矛盾;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也可能引发纠纷,从而影响合作的积极性;在人才流动方面,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待遇和发展机会不一样,可能导致人才流动不顺畅,影响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各方在合作中的权益和责任明确下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归属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强人才政策的协调,促使人才合理流动和共享。在这个基础上,长三角地区就能构建更加高效的“技术共研、生态共建、市场共拓”协同模式,为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除了智能机器人产业相关内容,文章还提到了长三角地区其他的产业发展情况。在上海,普陀区在2月26日与江苏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携手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普陀区会优化布局,加强跨区域协同,成为创新带的“引力场”,通过政府牵线启动产业创新“链式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千百十”新质产业发展体系,探索跨区域协同创新路径。沪苏嘉城际铁路项目水乡旅游线江苏段等获沪苏浙两省一市发展改革委联合批复,这条连接示范区两区一县、全长170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铁路,采取两省一市联合审查、审批方式,确保规划统一、建设协调、运营一体、深度融合。2月27日,上海举行了第二批49家创新型企业总部授牌仪式,这些企业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战新综合等重点产业领域,发展活力强劲,其中26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15家企业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30%。2月25日,浦东新区康桥镇举行2025年抓投资促发展暨重点项目签约开工大会,签约新落地及重大产业项目9个,启动现代城镇建设项目4类,总投资超百亿元,康桥将全力打造“工业上楼”示范标杆,推进均瑶数字仿真园、视源股份长三角总部等项目开工。在江苏,2月25日,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和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年度产业十大事件,2024年药械产品上市总数和药品实验数量均创8年新高,医疗器械新品进入优先审批通道数量增长,位列全国前20,吸引63个亿元级重大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已建和在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11个,多个科研机构落地,金融保障体系助力,已投资165个项目。小米集团在2月25日于常熟高新区设立首个省级、江苏地区唯一一个小米产教融合体基地,这个项目集人才培养、认证考试、实践教学等功能为一体,为常熟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助力新一代智能硬件产业加快发展。江苏发布的《地区制造业创新指数评价报告(2023)》显示,南京以89.38分位居全省第一,报告从创新基础、创新主体、创新产出、创新环境4个维度评价地区制造业创新水平,南京3个维度得分第一,近年来南京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技术创新体系,2024年研发经费支出占比预计达3.9%,2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50亿元。在浙江,2月26日,装载500吨镇海炼化生物航煤的“圣油238”轮离港驶向香港,这是中国石化生物航煤首次供应香港机场,生物航煤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降超50%,镇海炼化年加工能力10万吨,满负荷运行可消化一座千万人口城市回收的“地沟油”,减排二氧化碳约8万吨。2月27日,杭州临平区举行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竣工投产活动,61个项目总投资197.1亿元,在投资额和数量上均创历史新高,其中24个开工项目总投资132.1亿元,涵盖智能制造、半导体算力等前沿领域,15个产业项目中包含年产10万台算力设备项目、新能源电动车一体线控项目等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优质项目。在安徽,近日,“中国环境谷”发布2024年度十大应用场景案例,涵盖污水治理、大气环保管控等多个民生领域,活动通过“场景 +”赋能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岑锋科技等本土企业新技术脱颖而出,去年以来,“中国环境谷”组织多场场景供需对接会,形成近60项环境问题解决方案,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2月27日,全国首例民营企业数据资产增资作价入股项目在芜湖市签约落地,徽投科技依托自主研发的“紫藤数融”平台,累计清洗治理超6万家企业信息数据,形成4款标准化产品并在安徽省数据交易所挂牌交易,该数据资产市场总估值达204万元,最终作价51.9万元通过资本溢价核算计入企业股本。
本文首先介绍了上海宝山上大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启用及其背后政产研协同创新的模式,详细阐述了政产研三方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贡献,同时指出长三角政产研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措施。此外,还涵盖了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不同产业发展的资讯,如产业创新带打造、铁路建设、企业总部认定、产业项目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全面展示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动态。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8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