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被赵利平先生邀请为即将出版的《艺林丛影》作序的过程。作者虽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对美术与书法是门外汉,但认为文学与文艺在审美观念上相通。文章阐述了《艺林丛影》不仅是书画作品的辑集,更是具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介绍书中对艺术家的介绍与评论方式,探讨画品与人品的关系,强调艺术家成功背后的共同因素,还提及赵利平先生在文学、艺术、饮食行业的多重能力以及《艺林丛影》出版的意义等内容。
前几天,我偶然和赵利平先生等人一起闲聊。刚一坐下,赵先生就突然拿出一本又厚又沉的书递给我。我简单翻了几下,看到里面一幅幅精美的美术作品,还以为他是拿给我欣赏的呢,都没来得及仔细品味。没想到赵先生说,这是他近期创作的《艺林丛影》,马上就要出版了,让我为这本书写序。这可把我吓了一跳啊。毕竟我在美术和书法方面完全是个门外汉,赵先生这不是找错人了吗?但再仔细一想,我在高等院校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而文学和文艺在审美观念上是相通的。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认真地欣赏书画名家的作品,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呢。可等我把《艺林丛影》拿回家仔细看的时候,才发现这本厚厚的书,不只是书画作品的汇集,更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的论著。【一】有些人存在一种误解,觉得把文章或者论著写成那种引经据典、冗长繁琐的“高头讲章”才算是学术性论文。其实啊,如果学者能够收集丰富的资料,准确且系统地表达出正确的审美观念,并且融会贯通,还能用生动流畅的文笔来表达,不管篇幅长短,只要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样的论著可能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您看像传说中司空图写的《诗品》、王维写的《山水诀》、李笠翁写的《闲情偶记》,文章篇幅都不长。《诗品》写得还很有诗意呢,您能说它们没有学术价值吗?《艺林丛影》这本书,确实刊登了大量经过赵利平先生精心挑选的精美书画作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在书中,赵先生对每位艺术家的性格和创作经历都写得详实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书中的评论贯穿并表达出了他自己的审美理想。这所有的做法本身就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艺林丛影》收集了将近五十位书画家的艺术作品。首先,赵先生会对每位艺术家做一个简略的生平介绍。接着,详细地记述每位艺术家的人品,进而论述其书品画品。从赵先生的这部大作里可以看出,这大约五十位艺术家中都有共同或者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是从小就热爱书画艺术,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博采众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总之,在对多位书画家的评论中,赵先生总是指出,书画家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离不开从小对书画浓厚的兴趣,离不开从小就刻苦地进行书画基本功的训练。否则,是很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有件事让我特别感动,赵先生写到一位老画家,八十多岁了,还能每天坚持拉单杠,做引体向上,一口气能做几十下,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臂力,让自己在画中能表现出强劲的笔力。有些画家得了重病,住院之后身体比以前虚弱了。但他稍微康复一点,就把宣纸横铺在地板上,躺在上面,浑身流汗,却依然能创作出大幅的画作;很多画家走过千山万水,“搜尽奇峰打草稿”,甚至到了北疆,领略到粗犷浩瀚的风光后融会贯通,等回到广东,画的花卉连枝叶的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有些书法家经历过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却不屈不挠,在纸上挥笔狂草,仿佛把自己凄惨的命运和坚强的性格融合在了一起,最终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草书名家。还有些书法家能左右开弓,特别擅长左手逆书,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如果没有经过刻苦的训练,怎么可能有这么神奇的技艺呢!而这些成功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除了天赋之外,还具有坚持不懈、把艺术当作生命的人品。就拿书法家来说,都是经过篆、隶、爨、草、行的刻苦训练,才学有所成的。再看看现在某个地方的一些人,稍微有点名气,就乱写几个只有初中生水平的字,还高价出售,真让人忍不住发笑。要是让他们看看《艺林丛影》里论述的真正的艺术家各自刻苦训练的过程,那些不知好歹的人,或许会收敛一点吧。
【二】对于艺术家来说,画品是最为重要的。而画品和画家的人品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像石涛所说的:“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艺术家的手腕受内心的支配,这里所说的“心”,就是作者思想感情汇聚而成的人品,而且人品会直接影响画品。在我看来,画品和诗品实际上是相通的。我看到一位艺术家在画面上只画了一只蜗牛。他仅仅用寥寥数笔,就把这只在纸上的蜗牛画得活灵活现。正如赵先生所说:这幅画“既概括又传神,墨彩浓淡错落,笔触皴写兼顾,生动地表现蜗牛螺旋形贝壳的厚重与匍匐前进的身躯的柔韧。”看了这幅佳作,我感受到艺术家想要表现的是比牛还“牛”的蜗牛。它很自负,敢于担当重任;它很低调,永远不会停止。它一步一个脚印,匍匐着却又坚毅不屈地前进。这寥寥数笔的一幅画,不就是一首诗吗?不正是画家展现出他的诗心吗!这只蜗牛,不正是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格写照吗!赵先生在《艺林丛影》里,不管是评论每一幅字还是每一幅画,都或多或少能让读者看到艺术家的诗心,又能从诗心看到艺术家的人品。赵先生写他们或者把艺术视为生命,力求精湛;或者谦逊可亲,培育后辈;或者谈笑风生,让前来求教的人如沐春风。他们有着高尚的人品,这就是石涛所说的“腕受心”。再加上他们在艺术上的创造,就直接促使他们在创作上能够做出卓越的贡献。《艺林丛影》所收录的艺术家,有老有少,从老到少都是粤籍或者长期在粤工作的书画名家,而且都是至今依然活跃在生活和工作第一线的艺术家。可以说,赵先生编辑和论述的《艺林丛影》,实际上就是一部“岭南画派”的当代史。这本厚重的著作,不但展示了各位书画名家的艺术风貌,还能让读者看到他们在当下,在继承高奇峰、高剑父、陈树人所引领的“岭南画派”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高奇峰等人认为,现代的国画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求变求新,提出折衷中西、融合古今、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方法。纵观《艺林丛影》中的许多艺术杰作,也都秉承了“岭南画派”的精髓,结合现代精神,要么在技法上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革新,要么关注当前现实生活趋势,重视中外交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赵先生的这部大作等于向公众全面展示了当今“岭南画派”发展的全貌,这对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我曾经有幸拜读过赵先生的大作《大粤菜》,文字流畅优美,让我十分钦佩。后来才知道,这位在饮食行业的佼佼者,原来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难怪他文字表达的功力如此不凡。现在,仔细阅读了《艺林丛影》之后,更加了解到他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鉴赏力,这可不是那些只会在文字圈里打转,或者只在书房里埋头苦读的评论者能比得上的。其实,文学创作和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甚至味觉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钟嵘在文学上不还提出过“滋味”之说吗?赵先生对文学和艺术的评论,以及他在文字和语言上表现出的功力,正好和他对视觉艺术、味觉艺术的熟悉以及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有关。我还知道,赵先生正在从事饮食行业的主管工作。在他的管理下,一切都井井有条,稳步发展。在当前的情况下,他所管理的单位能够一枝独秀,迅速兴旺发展,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如果没有指挥若定的才能,没有既能总览全局又能细致入微观察的本事,根本就无法驾驭这么繁杂困难的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兼具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赵先生长期从事行政工作,从小就懂得欣赏和收藏艺术珍品,他本身就是文学家和艺术家。这就使得他能够发挥对美的审视能力和想象力,并融入到他所管理和经营的事业中去,让他在所管理的单位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在他的领导和指导下,每一道菜色都像是具有艺术性的珍品。如今,赵先生又凭借他的才华,把一本既能让读者尽情欣赏艺术家珍品字画的《艺林丛影》,又能从审美的角度阐述当代“岭南画派”特色,使其成为具有学术价值的论著,这又是他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融为一体的明证。“四美具,二难并”。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过的话,可以用在《艺林丛刊》上。它的出版,是弘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一件盛事。
作者讲述了为《艺林丛影》作序的缘由,探讨了书中所体现的艺术与学术价值,包括书中对艺术家的研究、画品与人品的关系、岭南画派的发展等内容,还介绍了作者赵利平在文学、艺术、饮食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与成就,最后强调《艺林丛影》出版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