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历程以及他如何将艺术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故事。从对泥土产生灵感进行陶印创作,到扎根乡村与乡亲们共同打造民俗文化村,最后还提及两会对他在将个人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方面的启发。
图为虎溪民俗文化村一景,由温滴楼镇人民政府供图。这一景像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
泥土,是一种极具亲和力和生命力的存在。它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于我而言,泥土不仅仅滋养着我的艺术创作,更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乡村才是艺术的根源所在。
回想起1995年的那个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一个村庄。在那里,我被一个满院晾着缸坯的作坊深深吸引住了。只见数位老窑工熟练地捏塑着泥土,在他们的巧手下,泥土仿佛被赋予了魔法,变成了大小各异的水缸,仿佛获得了新生。当时的我,正在思考印材对篆刻作品的影响,并且已经踏上了陶印探索的征程。从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印材的创新是推动篆刻艺术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泥土能够孕育庄稼,还能被烧制成生活器具,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追本溯源,将泥土作为印材来创作篆刻作品呢?这一想法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在最初开始制作陶印的那段日子里,我和窑工们一同吃住。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选泥、摔坯、烧窑等一系列的技艺,并且与窑工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窑工们看到那些由粗土大泥制作而成的一方方陶印时,他们满是骄傲地说:“我们也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了。”
从那以后,我干脆把自己的工作室安置在了辽宁锦州凌海市温滴楼镇边墙子村。在这里,我建造了柴窑、煤气窑和电窑,开始了大规模的陶瓷印创作。我四处搜集各地的陶土、釉料,从印钮形制、印面刻制到印章烧制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我的创作实践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和称赞。这么多年来,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这个村子里度过的。可以说,是泥土和浓浓的乡情不断滋养、浸润着我的艺术创作,为我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和灵感。我也对这个乡村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我用村里砖窑烧制的红砖为村子设计了百面墙垛,把这些墙垛当作展墙,将大地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展厅。我还邀请当地有名的艺术家来到村里举办展览,并且用村民们自己创作的剪纸来装点乡村。村民们还打趣地称我为“砖家”。一位热爱艺术的企业家受到我的感染,为展墙工程等进行投资,这也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
我和乡亲们的故事因为虎溪民俗文化村的建设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艺术的形式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把我所在的这个小村子打造成充满“诗和远方”的地方,这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村里有一位收藏艺术品的朋友,他建了一个收藏馆,但是一直都锁着门。我便和他商量,让他打开馆舍,拿出藏品,我也打开自己的工作室,拿出作品,我们一起把个人的艺术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让村民们能够共同享受艺术之美。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随后,我又动员了几位画家、摄影家和热心公益的企业家朋友参与到其中。就这样,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子里陆续建成了书画馆、问陶馆、收藏馆、摄影馆、油画馆、雕塑馆、木偶馆和民俗馆等。以这些展馆为中心,以展墙为纽带,民俗文化村渐渐有了规模,成为了当地的热门“打卡地”。门票收入归村集体所有,这还带动了餐饮、露营和农产品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原本寂静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也切实尝到了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甜头。
作为文化艺术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是一名长期生活在乡村的文艺工作者,我对乡村的全面振兴十分关注。尤其是每年两会期间,大家对于如何把个人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的研讨,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予了我成为乡村全面振兴志愿者的勇气和动力。我认为,在这方面的实践就如同我的艺术探索一样,是值得一辈子去做的事情,我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本文总结了一位文艺工作者以泥土为灵感开展陶印创作,扎根乡村与乡亲共创民俗文化村,在艺术创作中收获灵感和友谊,在乡村建设里实现乡村振兴,并且两会的研讨也给予他在个人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方面更多的启发和动力,他乐在其中并将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