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发起的“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评选活动”的相关情况,包括评选活动的背景、过程,以及对入选的十大科技名词的具体解读等内容。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开展的“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评选活动”,于北京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入选的科技名词包括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月背采样、量子科技、具身智能、混合现实、生物制造、近零碳、实景三维、微核糖核酸等。
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一种体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着科技发展的步伐和社会进步的轨迹。进行年度十大科技名词的评选,不仅仅是对当下科技热点与创新成果的一种记录,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有助于激发公众对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热情。
该评选活动于2024年11月启动,其语料来源广泛,涵盖2024年全网内容,像政策报告、新闻语料库、学术数据库、社交媒体、百科知识库以及搜索指数等都包含在内。在评选过程中,重点进行了量化分析,综合考量了候选词的时效性、创新性、关注度、影响力、学术价值、学科归属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经过数据收集与初步筛选、深度筛选与数据分析、专家评审与公众投票、综合评定与结果解读这四轮盘点和评估,最终确定了十大科技名词。
下面是对这些名词的具体解读:
1.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这一概念是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入融合到各行各业,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与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它并非简单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通过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对传统行业进行全面的赋能和重构。人工智能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从技术层面而言,“人工智能+”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先进技术的协同发展,例如与物联网、大模型、云计算等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在2024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一政策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工智能+”不仅会推动经济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还将极大地促进科学研究的突破,提升公共服务和医疗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福祉,助力构建智能、可持续和包容的未来。
2. 低空经济(low - altitude economy)
这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新质生产力(由有人或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构成)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其相关产品包含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直升机、传统固定翼飞机等,涉及市政管理、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等多种应用场景。在2024年,3月“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11月珠海航展上“低空经济馆”大放异彩。随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低空经济从概念变为现实,从“空中飞”走向“落地用”,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3. 月背采样(lunar far - side sampling)
月背采样是指借助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采集月壤、岩石等样本,并通过返回舱或其他技术手段将这些样本安全送回地球的科学活动。月球背面有着独特的地质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月球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关系提供重要线索。2024年6月,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完成月背采样任务,取回了1935.3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并返回地球的壮举。这些珍贵的月背样本,不但能够填补月球背面研究的空白,还为揭示月球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数据,也为理解月球背面与正面地质差异开启了新的视角。嫦娥六号探测任务的成功,彰显了中国月球探测技术的领先地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科学研究合作。
4. 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
具身智能是一种基于物理实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它依靠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执行行动,从而展现出智能行为和适应性。传统人工智能往往依赖抽象的符号计算,而具身智能更侧重于通过物理身体的感知、运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来实现认知。在2024年,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推出多款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自主感知和决策。同时,具身智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也进一步深化,在动态交通环境中的感知与决策能力显著提升,无人驾驶汽车实现城市级的应用落地。借助具身智能的多模态感知技术,手术机器人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能够进行更精准的判断和操作。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具身智能将推动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为未来智能化社会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5. 量子科技(quantum technology)
量子科技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体系。它将量子力学原理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旨在通过量子效应(如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隧穿等)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量子科技突破了传统经典物理的局限,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应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加密、量子传感等领域。2024年,量子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从理论向应用过渡,多个量子计算平台取得里程碑式的新成果。量子比特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量子算力已应用于计算流体动力学、金融、生物医药等领域。量子通信干线实现量子保密通信的实际应用,为金融、电力等行业提供加密通信的基础设施,也为未来的量子互联网奠定了基础。量子传感和量子模拟也有显著进展。随着量子科技不断突破理论与技术瓶颈,其广泛应用将推动下一代科技革命,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提供新的工具和视角。
6.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
混合现实是一种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环境深度整合的技术。它结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对象与现实世界实时互动,既能将虚拟元素叠加到现实环境中,又能让这些虚拟对象具备现实世界的物理特性(如实时物理交互和动态反应)。2024年,头戴式显示器实现革命性突破,传感器精度、分辨率、实时渲染能力以及佩戴舒适度都有显著提升。同时,手势识别、眼球追踪等前沿技术不断优化,使用户的交互体验更加自然、沉浸。在软件和内容创作方面,开发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的虚拟世界。混合现实不仅在消费市场取得突破,在工业、医疗、教育、建筑等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硬件设备逐渐轻量化、产品价格逐渐亲民,混合现实正加速走向实际应用,不断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7. 生物制造(biomanufacturing)
生物制造是以细胞、活性分子和生物材料为基本成形单元,实现生物组织及器官的生理属性、结构及机能体外制造的技术。广义上,生物制造涵盖仿生制造、生物质转化和生物体加工等相关技术;狭义上,它特指通过控制细胞或生物过程来实现产品生产的技术体系。生物制造的核心优势在于模仿自然过程,利用生物催化反应,高效且环保地生产各种化学品、材料和能源。2024年,生物制造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微生物合成用于绿色化工和药物研发、增材制造技术用于个性化医疗植入物的生产以及生物材料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表现突出。生物制造不仅为低碳经济的构建提供动力,也为现代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重要的技术路径。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制造正在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原料、制造工艺以及产品性质的创新发展。
8. 近零碳(near - zero carbon)
近零碳是指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碳减排措施和碳吸收手段,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基本平衡。它不同于要求完全消除碳排放的“零碳”目标,不需要将二氧化碳排放完全归零,而是在保证生产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借助高效的减排技术、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强碳捕集与封存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要实现近零碳,必须采取一系列跨领域措施,包括能源转型、交通优化、建筑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同时推动减污与减碳的协同效应。2024年,中国在推动“双碳”目标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多个城市启动近零碳建设试点项目并取得积极成效。例如在近零碳园区的建设中,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低碳工艺、碳信用等措施,使园区的碳排放与碳吸收达到动态平衡;近零碳工厂通过自主减排和外部减排项目或碳信用抵消,实现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于零。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推动,近零碳有望成为全球发展的新常态,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9. 实景三维(3D real scene,ReS3D)
实景三维是指真实、立体、时序化地反映和表达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时空信息。作为新型基础测绘的标准化产品,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信息化提供统一的时空基底,为实现在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里的生活规划、生产调度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撑。实景三维中国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纳入整体布局规划并全面实施。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与时空信息赋能应用”。实景三维通过“人机兼容、物联感知、泛在服务”,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精准科学匹配,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它将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赋能政府决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百姓美好生活、服务数字文化建设、支撑数字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0. 微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
微核糖核酸又称微RNA,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内源产生的、通过序列互补方式识别并具有转录后基因调控功能的小分子核糖核酸。其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通过与靶mRNA特异结合,从而抑制转录后基因表达。在调控基因表达、细胞周期、生物体发育时序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博斯与加里·鲁夫昆,以表彰他们在微核糖核酸领域的贡献,使得微核糖核酸的概念得以广泛传播。它的发现颠覆了基因表达由蛋白质主导的传统观点,还揭示了核糖核酸不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还能直接参与基因调控,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随着对微核糖核酸调控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微核糖核酸有望为个性化医学、精准治疗以及疾病的早期预警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其在未来药物研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本文总结了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评选活动的情况,详细解读了入选的十大科技名词,包括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月背采样等。这些名词涵盖了科技领域的多个方面,反映了当下科技发展的热点和趋势,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科技对社会、经济、生活、环境以及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