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江西、浙江等地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的举措。这一举措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化落实和数字技术赋能廉政建设的创新实践,对基层减负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这一模式在推行中还需要不断完善优化。
央广网最近报道,四川、江西、浙江等地在公务接待方面推行“扫码用餐”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公务人员在出差时能够“扫码自费吃食堂,不需要安排,也无需陪同”。
这一做法意义非凡,它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的体现,同时也是数字技术在廉政建设方面的创新尝试。从多方面来看,它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它就像是一道坚固的防线,从源头上对“舌尖上的腐败”进行了强有力的遏制。而且,这一举措在为基层减负方面效果显著,释放出了多种治理效应。
在过去,基层公务接待的沉重负担就像一把“双刃剑”,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方面,像超标准接待、虚报公函、陪餐应酬等这些乱象,大量地挤占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当中。另一方面,高额的接待费用也成为了基层财政的沉重负担,让原本就紧张的财政资金更加捉襟见肘。
从具体的数据来看,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进行改革之后,这里的公务接待费用与之前相比,在一年的时间里下降了32%。江西省修水县山口镇的基层干部也反映,以前每个月参与公务接待的次数超过10次,但是在改革之后,“陪餐的时间减少了,工作精力也更加集中了”。这些数据都充分地反映出了“扫码用餐”在为基层减负方面的实际效果。
“扫码用餐”在减轻基层负担方面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在减轻经济负担上,它统一了机关食堂的用餐标准,杜绝了超支报销的情况发生,这样就能够把财政资金从“餐桌”上解放出来,投入到“民生”领域当中。在减少精力消耗方面,取消陪同、简化流程等措施,让基层干部不再扮演“接待员”的角色,而是重新回归到“办事员”的角色当中。这一改革可谓是直击基层的痛点,把形式主义的“迎来送往”彻底转变为以实干为导向的“即来即办”,从而释放出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活力。
公务接待中“扫码用餐”的探索实践,就像是一把解开基层减负难题的钥匙,为规范公务接待、减轻基层负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局面。它就像一个支点,通过“一顿饭”这样看似微小的变革,撬动了行政效能提升、政治生态净化、干群关系改善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扫码用餐”这种模式的推行并不是一件能够轻易完成的事情,它在推行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优化。只有把这样的创新举措与制度建设、技术升级以及社会监督深入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而有效地遏制“四风”的反弹,让改革带来的红利持续不断地释放出来。(屈荔鹏)
总的来说,公务接待“扫码用餐”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它在遏制腐败、减轻基层负担等多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推行过程中仍需完善,只有多方融合才能让其更好地发挥长效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