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升级,陪伴科技企业人才共成长 金融创新:为科技企业人才优势转化实力搭桥

本文聚焦浙江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情况,深入探讨了金融机构如何通过聚焦人才“软信息”,将企业的“人力”转化为“实力”,并为企业提供长期陪伴式服务,助力科技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年初,浙江省杭州市以“六小龙”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备受关注。记者日前赴浙江调研发现,除了“六小龙”之外,当地还有众多科技型企业正处于萌芽和成长阶段。作为融资服务的重要提供者,金融机构正努力“读懂人才”,将人才指标纳入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考量,以破解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难题,助力企业将“人力”转化为“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金融机构聚焦“软信息”

在杭州市滨江区的聚光中心,记者见到了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建平博士,他被合作伙伴亲切地称为“向博”。向建平对自己公司的技术充满信心,他表示:“我们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变得更高效、成本更低。”他向记者展示了血管影像,介绍道:“通过我们的临床数据与深度学习模型,不仅能精准判断血管哪里缺血,还能计算出所需的血流量,进而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比如是否需要放置支架以及放置的数量,以让血流恢复正常。”此前,完成这类识别需要使用压力导丝介入人体,耗时约30分钟。而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诊疗系统,无需导丝介入,实现了无创检测,且能将识别时长缩短至5分钟以内。

在谈到人才、技术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时,向建平认为企业发展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人才与技术,这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关键条件;二是技术的应用前景,即该技术在市场上的需求规模;三是技术的市场化能力,也就是技术能否成功转化为产品,产品能否转化为商品,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归根结底都依赖于人才,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向建平介绍,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50%,多数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公司已取得全球21个医疗器械注册证,多款产品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人才资源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融资红利。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在成立初期就获得了多轮股权融资,随着企业的稳步发展,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债务融资也相继跟进。近期,浙商银行杭州江南科创支行已为企业授信3000万元纯信用贷款,无需抵押担保,并为企业引荐了券商和投资机构,助力企业把握更多发展机遇。

记者调研发现,在人才密集的杭州市,多家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共识:人才是科技金融的基石,是科技金融服务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按照传统的信用评级模式,人才及人才创造的技术等“软信息”难以成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因为相较于抵押物和稳定的现金流,这些“软信息”较难直接为企业增信。因此,如何将科技型企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融资优势,成为科技金融服务必须解决的问题。

变“人力”为“实力”

如何解决传统信用评级标准中人才技术缺位的问题,帮助科技型企业将“人力”转化为“实力”?目前,多家金融机构转变思路,从多个维度挖掘企业的信用信息,创设专属的信用评级体系,以更贴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方式来评估这些“特长生”,而非采用“一刀切”的标准。

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李林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找到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一是关注人才,二是关注技术,通过一套专属的评级模型,将这些‘软信息’转化为能够为企业增信的‘硬指标’。”在评估人才方面,既要看创始人的学科背景、技能证书、从业经历等,也要考察整个团队的综合实力。在评估技术方面,分析专利是一条有效途径,但由于不同专利的科技含量差异较大,在企业信用评级中,发明专利的重要性要高于实用新型专利。

要准确评估人才和技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需要深入理解细分行业,这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林说:“银行要增强对各个科技行业的投资研究能力,做到‘了解你的客户’,只有与企业充分沟通交流,才能深入了解行业,实现做精做专。”同时,金融机构也在优化内部人才结构。“近几年招聘员工时,除了经济金融类人才,我们也重点关注理工类人才,他们入职后能更快上手,深入了解业务,有助于金融机构更精准地作出决策。”

经过长期探索,人才与金融机构形成了“双向奔赴、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向建平告诉记者,他去年被浙商银行聘请为“科技金融特聘专家”,主要负责帮助银行分析拟授信企业的专利价值、应用前景和行业运行逻辑等。同时,他还将所在生物医药联盟中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推荐给银行,促进银企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提供长期陪伴式服务

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李林认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有时缺钱,有时缺资源。因此,金融机构要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支持企业,为企业提供长期的陪伴式服务。”

在企业初创期,银行可以为创始人提供基于人才属性的流动资金贷款;随着企业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介入,银行可为企业发放“科创银投贷”,实现投贷联动;当企业缺乏资源时,银行可发挥自身平台优势,整合供应链、投资机构、券商、律师等外部合作方,为企业在拓展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近3年来,浙商银行已陪伴超100家企业实现A股上市。

为了优化陪伴式服务,浙江省台州市正在构建“全行业发力、全主体对接、全周期覆盖、全需求响应”的技能人才综合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1月,台州金融监管分局联合台州市人社局等部门,在浙江省率先制定《台州技能人才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全市已设立“人才服务支行”28家。截至2024年12月末,“台富·技能贷”已为全市技能人才、技能创富型企业提供授信400亿元,贷款余额194亿元,服务企业179家,服务技能人才近86万名。

台州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推动金融机构在100多个产业园区、1000多家技能创富型企业、人才招聘会等技能人才集聚区域设立金融服务点,配备专业服务团队,实时监测需求、对接服务,为企业和人才提供零距离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设立综合服务网点,将综合金融服务与一站式政务服务相结合,为人才提供培训、产品展销、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服务,实现技能向资产、作品向产品的转化。

该负责人还表示:“我们推动金融机构结合技术等级、职称、荣誉等‘软信息’,建立与技能等级相匹配的梯度式金融扶持机制,分层、分类给予减息、降费、提额、延期等政策支持。”部分银行对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台州星级技师等群体给予了梯度式提额、减息等支持,利率最高比同类产品优惠超过250个基点。

通过这些措施,市场逐渐形成了“尊重人才”“以技术为荣”的良好氛围。目前,台州金融监管分局已组织金融机构开展“送政策入企、送产品入厂、送服务入户”等系列活动,累计开展政策宣传690余场,多家金融机构相继设立技能人才服务专窗,希望吸引更多人才,形成集聚效应。

本文深入剖析了浙江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金融机构的创新服务模式。金融机构通过聚焦人才“软信息”,构建专属信用评级体系,将企业的“人力”转化为“实力”,并为企业提供全周期的陪伴式服务。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科技型企业抵押物不足的融资难题,还促进了人才与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推动市场形成尊重人才和技术的良好氛围,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5114.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