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审美现象全解析 探秘审美中的心理学因素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多种审美相关的现象进行分析,如笑容的类型、不上相的原因、对大长腿的偏爱等,揭示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原理。

我们常常会思考,什么样的笑容最美?从社交心理学来讲,微笑分“杜乡微笑”和“空姐式微笑”。“杜乡微笑”真诚发自内心,会眉眼弯弯、眼褶轻微往下、不自觉闭眼,有尾鱼纹和动态放射纹路,眼周和唇周肌肉被牵动。而“空姐式微笑”经过训练,弧度完美但非真心,仅有唇周肌肉微调,眼轮匝肌基本不收缩。虽然“杜乡微笑”面部表情可能不完美,但它能带来更高情绪价值,决定人的乐商,常露出这种微笑的人对生活等方面更满意。很多人纠结于外貌,无法与素颜和解。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可能是“体象障碍”(BDD),患者过度关注自己外表体象,对自身体貌缺陷夸张放大或臆想,往往关注焦点是很小或不存在的缺陷。研究发现BDD患者脑区有联接异常,自知力贫乏,比如让患者估计大腿围,会发现想象数据远大于真实维度,且很多患者在治疗前不知道自己患病,他们观察自己外形的视觉焦点也和普通人不同。你是否觉得镜子里的自己比照片里好看?这是因为“冻脸效应”,大脑更习惯看动态面孔,照片中的我们静止且未经大脑主观加工,显得呆板。不过由于“脑补效应”,真实颜值会比自我判断略低。颜值不完全由外貌决定,还有“相悦定律”的影响。当评价某人颜值时,包含对其整体认知,我们会觉得关系好的人更好看,这是人际吸引的相悦定律,来源于“认同”,人们在成长中划分群体获得认同以提高自尊,被人喜欢意味着被认同,这种满足感会影响对他人外貌的判断。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人越看越顺眼,这是“曝光效应”在起作用,随着与某人或事物接触次数增多,评价会上升,但也有一定限制,不熟悉刺激短暂呈现时效应最强,曝光10 - 20次达到最大喜欢程度,过多曝光会厌烦,对一开始厌恶的事物多次曝光会加重厌烦。要想持续保持吸引力,还需要“留白效应”。就像中国画的留白,人们在感知不完整事物时会联想而印象深刻。如《蒙娜丽莎》画被盗后,看空墙的人数比之前看画的人还多,大脑会给不完整的感知对象加上虚化的美颜滤镜。你是否有过买了衣服发现很多人穿同款的经历?这可用“视网膜效应”解释,一个人的自身状态影响观察视线,拥有某东西或特征时会更注意别人是否有,这也是一种信息收集上的“确认偏差”。在时装秀上,模特的妆容常常奇奇怪怪。这是因为设计师为了突出服饰,需要打破人脸结构,利用“人脸视错觉”原理,如添加黑点、连接鼻子和嘴等方式打造“反人脸视错觉”,有些设计师还会借用恐怖谷理论,如Vivienne Westwood Red Label的僵尸妆,迫使观众“视觉逃离”。我们都爱大长腿,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这一偏好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岩画中的女性形象就有大胸、细腰、长腿的特征。从现实角度,短腿不利于跑、打斗、捕食和躲避猛兽,还易患心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但过长的腿也不受欢迎,最完美腿长比平均长5%左右,过长的腿会影响肺功能和女性怀孕,还易患癌症。很多减肥药是幌子但吃了能瘦,这是“安慰剂效应”。即使知道药物没用,仍可触发该效应,这与服药者的信念和期待有关,也可看作条件反射。安慰剂的功效与欺骗形式有关,如四片安慰剂比两片好,安慰注射剂比药片强,药片颜色和文字也会影响效果,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安慰剂效果。

本文从多个日常审美相关的现象出发,如笑容、外貌、照片与本人差异、吸引力、时尚、身材偏好以及减肥药效果等,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包括杜乡微笑、体象障碍、冻脸效应、相悦定律、曝光效应、留白效应、视网膜效应、安慰剂效应等众多心理学概念在审美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在生活中的诸多审美观念和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这些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美的判断和感受。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856.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3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