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宗棠逝世140周年之际,近代史学者刘江华的新作《孤勇:左宗棠新传》由岳麓书社出版。介绍了该书的结构、创作手法、新意在何处,包括订正史实、拓展视野、还原真实左宗棠等方面,还阐述了书名“孤勇”的含义、左宗棠被形容为“传奇”的原因以及家庭对左宗棠的影响,最后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
在左宗棠(1812 - 1885)逝世14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近代史学者刘江华的心血之作《孤勇:左宗棠新传》,不久前被岳麓书社出版发行了。这部传记全书达56万字,它的结构清晰明了,分为正篇和附篇两个部分。正篇主要聚焦于左宗棠一生的丰功伟绩以及他所经历的诸多事迹。而附篇呢,则像是一扇通往左宗棠私人生活的大门,重点介绍他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从而全方位、深层次地解读左宗棠那波澜壮阔的一生,无论是他的个人生活,还是他那伟大的事业都涵盖其中。刘江华表示,这部作品早在2017年就已经成稿,不过这并不是终点,在此之后还经历了反复的修改打磨。他在创作过程中遵循着极为严谨的写作手法,做到“无一语没有出处”“字字非虚”。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他引用了多达14类的档案、151种史料、35部论著以及15种报刊文章。他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努力为广大读者呈现出一部既富有新意、充满故事性,又真实可靠的左宗棠传记。当我们把这部传记与之前的左宗棠传记相比较时,会发现它有着诸多的新意之处。首先,在订正史实方面,它有着突出的贡献。例如,对于左宗棠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的樊燮案,长期以来流传着诸多传言。像有人说左宗棠曾经掌掴或者脚踢樊燮,还有传言称咸丰皇帝曾下旨“左宗棠如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等等。但是在这部新传里,作者依据清宫档案等权威史料,有力地证明了这些仅仅是毫无根据的传言,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再看左宗棠与胡雪岩相关的一些说法,在野史中存在很多以讹传讹的内容。比如说野史称左宗棠第一次见到胡雪岩时就起了杀机,而胡雪岩见状赶忙提出献上粮食二十万石,左宗棠这才转怒为喜。还有诸如左宗棠在胡雪岩破产时为其清减债务、胡雪岩阜康银号挤兑风潮时曾向左宗棠借银等说法。本书作者凭借清宫档案、《左宗棠全集》以及当时人们的笔记等权威资料,对这些传言一一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其次,这部传记的视野十分广阔。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左宗棠一生的功绩,还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深入介绍他的生活、家庭以及情感等方面。并且,在附篇里还专门设立章节来讲述他的性格、兴趣、局限、习惯、收入与开支等情况。通过这些细致的记述,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左宗棠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在他成就收复新疆这样伟大壮举的同时,他也有着性格褊狭、啰嗦的一面;他喜爱书法,然而却反对子女们看《红楼梦》。第三点新意在于,这部传记做到了不虚美、不饰过、不掩恶,致力于刻画出左宗棠真实的特性,还原出一个鲜活真实的左宗棠形象。在当下的各类传记作品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缺点,那就是对传主往往是赞美多于批评,书写传主的功绩和优点较多,而提及传主的失误和缺点较少。就拿左宗棠送礼这个事情来说,很多人都认为左宗棠为人耿直、廉洁奉公,当官清正廉明,既不送礼也不收礼。但是在这部新传里揭示了左宗棠实际上既收礼也送礼。当然,他所收受的礼物大多是来自朋友的馈赠。而且,如果遇到特别贵重的礼物,他一般会把礼物折合成钱给对方,或者当即就退还。在晚清时期,外官给京官送“冰敬”“炭敬”“别敬”这种风气盛行,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等人都未能免俗,也都成为了送礼者。关于这部传记书名《孤勇》的由来,作者刘江华表示,主要是为了赞美左宗棠那种不被流俗所左右的坚毅品质,以及他不为权势而折腰的刚正不阿的气节。这种品质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当时,是否出兵新疆这个问题上,朝中不少人持有放弃西北的态度,像权臣李鸿章、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等都是如此。然而左宗棠却坚定地主张海防和塞防并重,极力主张出兵。他不顾自己身体多病,年近七十的高龄,毅然勇挑重担,克服了无粮、无饷等重重困难,运用正确的用兵策略,成功收复新疆,让新疆动荡混乱的局面得以终结。这部传记着重突出了左宗棠的这一特质,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整个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他维护祖国统一的巨大决心以及其中的艰辛历程。当被问到为何用“传奇”一词来形容左宗棠时,刘江华认为左宗棠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左宗棠仅仅是举人出身,却一路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高位,成为清朝为数不多的由举人而晋升为大学士的汉族大臣。并且他凭借军功被赐封为一等恪靖伯、二等恪靖侯,死后还被赐谥文襄。他出生于清朝由盛转衰的嘉庆朝,但是经过他以及同时代的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还有中枢大臣奕䜣、文祥,乃至最高统治者慈禧等人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一段被史学家们广为称道的“同光中兴”。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光绪初年,左宗棠指挥大军打败阿古柏军队,粉碎了俄英分裂、割据新疆的图谋,成功收复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维护了祖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在时隔13年后重新恢复了清廷对新疆的有效统治。收复新疆之后,他先后5次上折,最终促使新疆建省,将新疆的军府制改为行省制,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理,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他毫不畏惧沙俄陈兵恫吓,以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与在前方谈判的曾纪泽密切配合,迫使沙俄不得不交回窃据11年的伊犁。收复新疆这一壮举,是中国近代抵抗外侮史上的第一次完胜,左宗棠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于1885年病逝后,当时就有人赋诗称赞“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在家庭对左宗棠的影响方面,这种影响是相当大的。例如在1873年,他的大儿子左孝威不幸病逝,这让左宗棠悲痛万分。当时他正在为出兵新疆的将士们筹措军需粮秣,却在给友人的信中写下了“万念俱灰”这样的词句。然而,即便他接连遭受丧妻、丧女、丧子等一系列家庭变故,他仍然决然地出任进兵新疆的主帅,这更加彰显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高尚品格。最后,关于这部多达56万字传记的创作过程,刘江华也分享了背后的故事。他之前曾经推出过《左宗棠传信录:基于清宫档案的真相还原》这本书。其实早在2003年,他就动了写一本关于左宗棠传记的念头,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摘录了近百万字的清宫档案。《孤勇:左宗棠新传》这本书在2017年成稿之后,经过反复修改,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本文总结了《孤勇:左宗棠新传》的出版情况,包括书籍的结构、创作手法等。详细阐述了该书相较其他左宗棠传记的新意,如订正史实、拓展视野、还原真实左宗棠。解释了书名含义、左宗棠的传奇之处以及家庭对他的影响,还分享了书籍创作背后的历程。通过这些内容,让读者对这部传记有了全面的认识。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