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展开论述,阐述了说书与读书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讲述说书史上说书名家的故事,如王防御、柳敬亭等,来说明读书对于说书人的重要性,并且探讨了评书艺术的特点以及说书人需要不断学习的必要性。
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世界里,书籍宛如一座巨大的宝库。然而,人的生命有限,每个人只能依据自身需求从中获取有限的养分。对于职业说书人而言,读书是获取艺术灵感、探寻成功的必然路径。
当我们翻开说书的历史长卷,会发现那些在史书中留名的说书大家必然也是读书大家。就像南宋时期的讲史艺人王防御(委顺子),明朝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曾这样描述他:“世间怪事皆能说,天下鸿儒有弗如。耸动九重三寸舌,贯穿千古五车书。”王防御在当时极受欢迎,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都对他喜爱有加。听众们为他那能说会道的“三寸舌”而惊叹,实际上,这背后是他“贯穿千古五车书”的深厚学识,可见其知识的渊博程度。
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说书家柳敬亭。他的成功得益于恩师莫后光。据记载,莫后光讲《水浒》的时候,场面十分壮观,“听者尝数百人,虽炎蒸烁石,而人人忘倦,绝无挥汗者”。柳敬亭听闻莫后光的大名后,便有了想要投奔他学艺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柳敬亭三见莫后光的故事。
柳敬亭初次拜见莫后光时,他自己说书也已经小有名气,说话诙谐幽默,充满机锋。但莫后光告诉他:“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意思是,要说好书,必须能够分辨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要深入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世间万物都要有所知晓,否则就无法把书说好。
柳敬亭听了莫后光的教导后,回去用心练习说书,过了三个月,他又来让莫后光检验。可是,莫后光看了他的演出后并不满意,说:“闻子说者,欢哈嗢噱,是得予之易也。”也就是说,柳敬亭只是把观众逗笑了,这其实很容易,因为观众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就能从他的说书中找到可笑之处。于是,柳敬亭只能再次离开。
又过了三个月,柳敬亭再次回来接受莫后光的检验。这一次,莫后光觉得他有了一些进步,说:“闻子说者,危坐变色,毛发尽悚,舌挢然不能下。”这表明,当观众听到令人吃惊的地方时,甚至舌头都翘起来了。再过一段时间,柳敬亭再次向莫后光说书时,莫后光称赞道:“子得之矣!目之所视、手之所倚,足之所跂,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此说之全矣!”柳敬亭终于领悟到了说书的真谛,他的举手投足都充满意味,人还没说话,就能将情绪传递给观众。而观众听他说书时,仿佛能看到书中的画面,等说书结束时,又会有一种若有所失的强烈感受。
我在阅读柳敬亭的学艺经历后,深深体会到说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说书是一种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营造无限想象的艺术,需要能够说出画面感,说出人物形象,说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像莫后光所说:“口技虽小道,在坐忘。忘己事,忘己貌,忘坐有贵要,忘身在今日,忘己何姓名,于是我即成古,笑啼皆一……”这其实是最早的体验派理论,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早了300年,只是当时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罢了。
再把话题转回到说书和读书上。在过去,由于没有完整的文字脚本,说书分为两种类型:“道儿活”和“垛儿活”。“把垛”就是照着书本念,比如直接把文人改编后的《三国演义》搬到书场,背诵“舌战群儒”的书面原文,说“诸葛亮听到这里哑然而笑”,这里的“哑然”过于文绉绉,这种说书方式就显得很笨拙、生硬,直接把书给说死了。而“道儿活”则灵活得多,它是说书艺人经过改编后的书路,说书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认知,将不合理的地方修改得合理,将不生动的地方变得生动,比“把垛”要好得多,也更受观众欢迎。
评书艺术有四个特点,即“说、演、评、博”。前三个特点比较容易理解,最后一个“博”字,代表着广博、渊博。这是一个评书演员穷尽一生都难以达到顶点的修养项目。同样一部书,不同的人说,有的观众就爱听,有的观众就不爱听。人物情节大致相同,差别就在于这个“博”字。这种渊博涵盖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也包括文学知识甚至杂学知识。过去老艺人们常说:“说书人的肚子,杂货铺子。”评书讲述人生,谈论社会,阐述古今兴亡成败的道理,探讨世事人情和道德规范,凡是与这些相关的知识,说书人都应该知晓。只有触类旁通、博学多识,才能在说书过程中信手拈来、妙语连珠。
说书人这一辈子,不知道会说哪本书,说到哪里,说到什么情节。只要遇到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就必须去学习、去了解,只有弄明白了才能把书说好,让听众信服。所以,大家都称我为说书先生,可实际上我是永远毕不了业的学生。我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难时不会会更难,恰似登高又攀岩。寻常只须绕山转,临顶却要汗洒干。”这正体现了评书艺术既浅显又高深的特性。
通过阐述说书史上说书名家的事迹,揭示了读书对说书人的重要意义,探讨了评书艺术的特点,强调了说书人需要具备渊博知识,并且要不断学习才能说好书,体现出评书艺术看似简单实则高深的内涵。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