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非遗在多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西门英歌队赴欧洲表演展示独特魅力,广东省多次组织非遗项目参与外事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广东构建非遗保护传承新格局在多方面展现新作为,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以及非遗在人文湾区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等内容。
中国文化报记者谭志红报道,近期,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组织下,来自汕头潮阳的西门英歌队共25人前往德国的哈瑙、法兰克福以及法国的巴黎、里昂等城市进行表演。西门英歌队所首创的“男女英歌对打”在海外惊艳亮相,如同敲响了“中华战舞”的鼓槌一般,将广东非遗的独特魅力尽情展现。西门英歌队教练陈坍鹏介绍,潮阳英歌包含男子队和女子队,女子英歌和男子英歌在打法与脸谱方面存在差异,柔中带刚的女子英歌与粗犷豪放的男子英歌同台表演时,相互映衬,效果极佳。陈坍鹏表示:“这场刚柔并济的英歌盛会向海外观众展示了岭南文化的迷人风采。”
这些年来,广东省多次组织非遗项目参与外事活动,从而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岭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24年春节期间,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支持以及英国伦敦侨团的邀请下,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普宁英歌队前往伦敦参加“欢乐春节”演出,这场演出吸引了多达70万人到现场观看。2024年10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又组织醒狮、粤剧、剪纸、彩扎、古琴艺术、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参加在韩国京畿道举办的2024非遗盛典活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曾经带着几十件年画作品远渡重洋,参加广东文化海外行活动。期间,外国友人积极参与体验活动,表现出对佛山木版年画的喜爱之情。刘钟萍说道:“作为手艺人,看到作品在海外如此受欢迎,我充满了自信。”
一直以来,广东积极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格局。除了做好保护、传承、展示、交流等工作之外,还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增加人口就业、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新的表现。
清远市连山县福堂镇太平村于2020年成立的壮瑶风采锦绣合作社,是一个集壮族瑶族织、染、绣技艺传承和活态展示于一体的非遗传承基地。合作社社长冀麒宇介绍,该合作社开设了壮锦技艺培训班,建设非遗工作站、非遗就业工坊、研学基地,带动了900多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培育出了一批乡村工匠。这是广东省全面开展非遗工坊建设,探索“非遗+旅游”“非遗+农业”“非遗+产业”等“非遗+”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在基层的实践。
据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广东省共建设了122家非遗工坊,涵盖13个类别。通过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帮助当地人学习传统技艺,带动就地就近就业。这些非遗工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群众达17万人次,带动乡村就业近2万人,带动就业人员人均月收入接近3800元,从而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人文湾区建设方面,非遗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月23日,“人文湾区·璀璨非遗”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落下帷幕。展览以非遗为载体,深入挖掘大湾区文化内涵,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一位参观者表示:“许多非遗代表性项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儿时的记忆,让人感觉特别温馨和亲切。”
粤港澳大湾区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三地借助人文湾区发展建设的契机,积极推动非遗项目的发掘、保护、传承、推广与创新。“人文湾区·璀璨非遗”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展就是粤港澳三地拓展非遗保护传承模式的成果。该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澳门文化局组织策划,是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为主题的联合巡回展,其首站于2024年10月在香港开展,谱写了湾区文化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本文总结了广东非遗在多方面的成果。在对外交流方面,英歌队等非遗项目到海外表演展示魅力;在国际影响力提升上,通过参加多种外事活动实现;在国内发展方面,构建非遗保护传承新格局并在多领域发挥作用,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在人文湾区建设中非遗也起到挖掘内涵、促进交流合作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6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