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2025年的分野时刻,从“0到1”迈向“1到N”: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发展之路

人形机器人行业在2025年左右的发展情况。包括机器人概念股的利好消息,如地平线机器人、优必选等企业的股价上涨情况。阐述了人形机器人爆发的逻辑,涉及技术、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还讲述了人形机器人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汽车工厂成为关键试验场的情况,以及人形机器人跨过“0到1”进入“1到N”规模化临界点面临的各种情况等。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不断迭代的时代,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充满无尽可能性的时代之中。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轻而易举,而人工智能的兴起更是彻底重塑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每一次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都在深深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轨迹。机器人,作为多种前沿科技融合的产物,正逐渐从科幻作品中的幻想元素转变为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它不仅仅是科技进步的一个标志性成果,更预示着未来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即将发生的巨大变革,因此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期,机器人概念股传来了诸多利好消息。地平线机器人被纳入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这一调整将在2025年3月10日起正式生效,受此影响,其股价连续四天上涨,涨幅达到了34.57%。优必选也获得了花旗上调目标价超100%至142港元的待遇,并且被外界看作是“下一个特斯拉”,其股价在近一周累计上涨了24.51%。宇树科技也凭借春晚亮相的Unitree H1机器人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或许,2025年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说,即将迎来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时刻。那么,在优必选脱颖而出的背后,人形机器人爆发式发展的逻辑是什么呢?就现阶段而言,人形机器人已然是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技术的集大成者,其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以及智能决策这三个重要领域。以优必选重点投资的“天工机器人”为例,它具备户外攀爬134级台阶的能力,最高时速能够达到12公里/小时,这一成果刷新了行业的标杆,进一步证实了双足运动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此外,优必选的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投入量产,预计它将在关节寿命、场景适应性等关键指标上取得突破,这有助于有效地巩固优必选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能力。再把目光投向备受瞩目的宇树科技,其在2024年12月发布的B2 - W四足机器人,能够完成后空翻、载物行走,甚至还能实现“0帧起手转手绢”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充分展示了它在复杂地形环境中的卓越性能。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商业化落地进程的向前推进,使人形机器人行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除此之外,政策与市场需求也是推动这个行业爆发式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从政策层面来看,2024年,人形机器人在国内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2023年起,上海、深圳、广东等经济发达的省市相继出台了针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例如,北京设立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规模高达100亿元,首程控股等企业通过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独角兽企业深入布局产业链。从市场需求方面分析,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催生出了对人形机器人的替代需求。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1.58亿元,到2030年将增长至近3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年销量将从大约0.4万台增长至27.12万台。与此同时,优必选获得了花旗翻倍的目标定价,再对比全球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Figure AI 395亿美元的估值,其成长溢价空间相当显著。而且,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宇树科技的估值就从80亿跨越到了100亿。资本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热捧,反映出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从“0到1”阶段发展的认可。无论是优必选还是宇树科技,它们在追求技术颠覆性突破的同时,都在努力寻找技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点,紧紧抓住技术的落地和应用场景的开发,这种务实的态度也逐渐使它们迎来了行业发展的契机。从“单点突破”发展到“全链协同”,汽车工厂成为了关键的试验场。随着特斯拉FSD正式进入国内市场,以及特斯拉Optimus计划于2025年实现量产,这一系列动作看似在促使国内加快高阶智驾的普及速度,实际上是打通了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产业直接关联的通道。人形机器人和汽车自动驾驶一样,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物,两者在软硬件系统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共通之处。回顾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人形机器人在实现量产后,同样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数据采集与数据训练工作。并且,人形机器人会沿着从专用到通用、从有限场景拓展至通用场景的路径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人形机器人使用功能不断完善,加快其商业化落地的进程。因此,汽车工厂无疑是人形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优必选已经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多家车企达成了合作,是全球进入车厂实训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截至目前,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收到了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正处于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多家汽车厂商正在通过自研、合作或者投资的方式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2024年6月,小米开始推进旗下人形机器CyberOne“铁大”在自家制造产线上分阶段落地,这也意味着小米人形机器人CyberOne“铁大”正式转向特斯拉机器人“Optimus”的工业制造路线。2024年11月,小鹏汽车推出了自主研发的AI机器人Iron。小鹏汽车表示,Iron机器人未来主要应用于工厂自动化、门店服务等领域,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而车企龙头比亚迪也在发布招募智能研究团队人才的信息,扩建工艺机器人、智能协作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团队。再加上人形机器人原本在软硬件系统上就借鉴了汽车的设计与制造经验,汽车厂商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精密制造经验,快速将其复制到机器人关节、传感器等部件的生产中,实现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高度协同,进而推动汽车产业链向机器人产业延伸,打开新的成长空间。跨过“0到1”的阶段,人形机器人进入到“1到N”的规模化临界点。在被看作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2025年里,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 S2、宇树科技G1等产品都进入到规模化交付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成熟度、产业链协同能力与市场需求爆发三者形成共振,推动行业从实验室的“盆景式创新”转变为工业场景的“森林式扩张”。这一跨越不仅仅需要突破技术和成本方面的瓶颈,更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在成本控制方面,马斯克曾经给出过指引,人形机器人在达到100万台大规模量产后,售价能够降至2 - 2.5万美元,成本将下降到2万美元以内。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国产替代是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必经之路,而技术复用是汽车厂商关键的突破方向。据悉,如果特斯拉将汽车产线的柔性制造技术迁移至Optimus的生产中,其生产制造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此外,政策红利释放、资本加速产业洗牌也带来了双重利好。据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将达到140万台,市场规模将从60亿美元增长至380亿美元。2024年全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了5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50亿元。例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车企与电池巨头通过产投基金布局机器人赛道,强化产业链协同。从政策方面来看,国内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要突破“大脑、小脑、肢体”关键技术,培育2 - 3家全球头部企业。与此同时,欧盟通过了《人工智能法案》,设立人形机器人安全标准,强制要求通过“道德风险评估”。综合来看,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临界点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产业链、政策与社会的系统性工程。2025年,随着量产落地和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行业将进入“1到N”的爆发期,但是技术长尾、供应链安全与伦理争议等问题仍需要长期努力攻克。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或许会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重构生产与生活的基础设施,而中国企业能否复制新能源汽车的逆袭之路,则取决于硬科技突破与生态构建的速度。

人形机器人行业在2025年左右面临着重要的发展节点。从概念股的利好到技术的发展逻辑,包括技术突破、技术与商业的平衡等,再到与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汽车工厂成为重要试验场,最后到进入“1到N”的规模化临界点面临的各种情况,如成本控制、政策红利等。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性工程,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926.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