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班彦村,从十年前贫困发生率达52%的重点贫困村,经过易地扶贫搬迁后,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特色产业,如土族盘绣、绿色光伏等。如今,村里的村民积极参与传统活动,屋顶安装光伏板带来收益与环保效益,多种致富产业“多点开花”,2024年人均纯收入相比搬迁时提升了5倍多,展现出脱贫后的振兴气象。
央视网传来消息,让我们再次走进脱贫村,去感受那崭新的振兴气象。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班彦村,有着非凡的发展历程。时光回溯到十年前,那时候的班彦村被深深隐匿在大山的怀抱之中,交通极为不便,贫困就像一层厚厚的阴霾笼罩着整个村庄,全村的贫困发生率竟然高达52%,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数字。
然而,转机出现在2017年。为了打破贫困的枷锁,让村民们摆脱“穷山窝”的困境,班彦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这一举措,就像是一把开启新生活大门的钥匙。搬迁之后,班彦村如同一个充满潜力的宝藏,开始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特色产业。其中,土族盘绣散发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绿色光伏产业则紧跟时代的环保与能源发展潮流。
凭借着这些努力,2021年,班彦村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那么,如今的村民们生活到底过得怎么样呢?当记者来到班彦村的村口广场时,一幅充满活力与欢乐的画面映入眼帘。只见三十多位土族的年轻男女,他们身着色彩鲜艳、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欢快地跳起了土族传统舞蹈——安召舞。他们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互助县农历“二月二”传统擂台庙会暨“非遗宣传周”展示活动精心做着准备。那舞蹈的欢快节奏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就像一股炽热的火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让每个人身上都洋溢着如同火焰般的热情。
记者在班彦村深入采访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又充满智慧的细节。在每户村民的屋顶上,都整齐地安装着一片蓝色的光伏板。据村里的负责人介绍,从2022年开始,班彦村敏锐地挖掘清洁能源的潜力,巧妙地利用屋顶、空地等闲置空间,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绿色项目。这些光伏板组成了一个“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微电网系统。这一系统带来的好处可真是不少,每年每户村民都能因此增加大约2500元的收入,就像是一份来自天空的馈赠。而且,这一项目还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就如同在环保与致富的天平上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班彦村的发展可不止于此。近几年,村里如同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多点开花。除了光伏发电,土族盘绣、古法酿酒、乡村旅游等多个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土族盘绣那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针法,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古法酿酒则散发着浓郁的酒香,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乡村旅游让更多人领略到班彦村的自然美景和独特民俗。而且,村里还借助电商直播带货这个现代化的平台,大力推广村里自己生产的青稞酒、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这一举措不仅让村民们能够在家门口就找到就业机会,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梦想,还让村里的产品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销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有数据为证,2024年,班彦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200多元。与8年前刚搬迁时相比,这个数字提升了5倍多。现在的村民们,他们的生活就如同绣娘们手中精心绣制的那朵“太阳花”一样,充满了艳丽的色彩,过得红红火火。
班彦村从贫困发生率极高的贫困村发展到如今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多种产业蓬勃发展的模范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清洁能源等举措,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展现出脱贫村振兴的成功范例。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