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深入探讨采耳这一现象,从网上采耳视频的解压表象说起,逐步剖析采耳背后可能存在的诸多危险,包括大多数人不需要频繁掏耳的原因,采耳机构在工具、流程、人员资质等方面存在的隐患,最后给出如果需要掏耳时应注意的正确方法。
在网络世界里,采耳视频常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借助可视化镜头,人们能看到一块块陈年老垢被掏出,那场景简直是超级解压。而且,还有众多博主热衷于前往采耳机构探店。在他们的视频里,形形色色的采耳工具纷纷登场,清洁耳朵的同时还让人感觉很放松,看着视频里的人舒服得睡去,屏幕外的观众也会被助眠,甚至萌生出亲自去体验一把的想法。
△在社交媒体上,采耳相关的帖子受到许多人关注
然而,采耳真的如同网络上所宣称的那样,既能把耳朵清理得干干净净,又能让人放松身心、达到保健效果吗?实际上,采耳可能比大家想象中的要危险得多。
首先,大多数人并不需要频繁地掏耳朵。很多家庭都会准备棉签或者挖耳勺,一旦感觉耳朵有堵塞或者刺痒的感觉,就会下意识地去掏一掏。为了掏得更加彻底,有些人甚至购置了螺旋耳挖、弹簧耳棒、可视镜头等各种各样的掏耳工具。但事实上,耳朵可能并不需要如此精细的清理。我们俗称的“耳屎”,虽然名字里带个“屎”字,但它可不是耳朵的排泄物,它有着一个颇为文艺的学名——耵聍。
耵聍的形成对人有着很大的用处。人体的耳部结构从里到外依次为耳蜗、鼓室、外耳道和耳廓。外耳道的外侧三分之一是软骨部,这里的皮脂腺和耵聍腺会分泌出一种具备抗菌、防水功能的蜡状物质。这种物质与脱落的外耳道表皮混合之后就形成了耵聍,它们共同为耳朵构建起一套防御体系。别看耳朵眼小小的,可对于微小的尘垢和昆虫来说,那简直就是敞开的大门。耵聍的存在能够阻止这些外来物质进入体内。同时,油性且呈酸性的耵聍还能让耳道保持干燥,维持酸碱平衡,防止耳道成为一个潮湿又碱性的滋生地。1980年至2011年间的多项研究表明,耵聍对多种细菌有灭杀功效,还能有效抑制真菌繁殖。由此可见,“屎”这个称呼实在是对耵聍的误解,小小的耵聍有着无限的用途。如果掏得过于干净,反而对耳道不利。
或许有人会担心,耵聍越积越多,最终会导致耳道堵塞、听力下降。这种情况被称为耵聍栓塞,确实有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但大多数人其实不用担心。外耳道和耳蜗之间有一道薄膜作为屏障,耵聍根本无法穿过,主要聚集在外耳道的外侧。而且,耵聍会朝着外耳道的道口(也就是耳廓)移动,在我们咀嚼、吞咽或者运动的时候,耵聍就会在不经意间被排出体外。
如果掏耳朵过于频繁,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弊端。例如,美国耳鼻喉学会就曾指出,经常掏耳屎的人,耳屎会越掏越多。这是因为在掏耳的过程中,会刺激外耳道腺体。想象一下,作为耳道的守卫者,腺体发现耳道的防御机制被破坏了,是不是就会分泌更多呢?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有人可能会问,自己不掏,去专业的采耳机构会不会好很多呢?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去外面采耳远比想象中的危险。
和家里相比,很多采耳机构的工具可谓五花八门。鹅毛棒、孔雀羽、小音叉、马尾棒等工具各有各的用途,先是轻拂面部,接着刺激耳道,然后还有耳部按摩,就像是采耳界的十八般武艺。然而,根据多家媒体的报道,这些采耳工具在保管和消毒方面都不达标。
△采耳导致感染的案例
比如像孔雀羽这种类似羽毛的工具,它通常是采耳的开场工具,会在耳朵里旋转。但很多采耳机构做不到一客一换,而是循环使用。在消毒的时候,也仅仅是用酒精擦拭一下,根本无法起到杀菌的作用。如果前一位客人的耳道里有真菌,就很容易通过工具传染给下一位客人。此外,采耳机构的采耳流程也存在隐患。例如,很多人会拿鹅毛棒在脸部和耳道来回操作,如果脸部有异物,很可能就会被这些容易吸附微小颗粒的绒毛带到耳朵里,而经过掏耳之后,耳朵此时是毫无防御能力的。最重要的是,很多采耳机构还会提供诸如足疗、按摩等其他服务,这类场所往往比较湿润,就算工具清洁干净了,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滋生微生物。很多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示,遇到的耳道里有真菌感染的案例,无一例外都是去过采耳机构的。
△采耳导致感染的报道屡见不鲜
不过,工具的危险性还不是最主要的。商家页面上宣称“资质丰厚”的技师,实际上大多是自吹自擂。目前,国家还没有认证“采耳师”这一职业,所以也不存在统一的行业标准。有媒体报道,很多采耳师可能培训一个星期就上岗了。正常的掏耳朵只是用工具清洁耳道,但采耳店里的采耳往往打着让人放松、舒适的旗号,用各种工具刺激耳道,如果力度过大,很可能会造成外耳道损伤,严重的甚至会刺穿鼓膜,这可就得不偿失了。市面上的网红采耳店,很多还宣称能治疗中耳炎,但很遗憾,这只是个噱头。首先,采耳店没有医疗行业的从业资质。其次,中耳炎是发生在耳朵鼓室里的疾病,鼓室和外耳道之间有鼓膜作为界限,掏耳朵根本无法治疗中耳炎。
如果真的要掏耳朵,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对于很多人来说,掏耳朵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掏耳也没有什么坏处。首先,不要过于频繁地掏耳朵,毕竟耳屎会在我们正常的咀嚼、运动过程中被排出。我们可以在感觉耳朵有明显的堵塞或者刺痒感的时候,再简单掏一掏。其次,选择工具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很多人习惯用棉花棒,觉得可以把耵聍沾出来,但这种方法并不推荐。根据调查,耵聍的干湿性质因人而异。中国人大部分是干性耵聍,用棉签只会把耵聍推到更里面,相比之下,掏耳勺更合适。不过,在使用掏耳勺的时候,也不要掏得太深,以免刺穿鼓膜,造成疼痛和听力下降。
由于个体体质和环境的差异,有一些人确实需要及时掏耳,否则可能会有耵聍堆积的风险。例如,在游泳和洗澡时如果不注意防护,水进入了外耳道;或者一些人外耳道狭窄、表皮细胞生长异常,耵聍排出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掏耳,耵聍长时间堆积后就会导致听力下降。但是,如果感觉到明显的耳道堵塞、听力下降或者头脑晕眩,一定不要自己动手掏,最好去医院挂号,查明情况。如果确定是耵聍堵塞,医生通常会用药水软化耵聍,再用专业工具掏,这样比较安全。另外,小孩子发育尚未成熟、老人耳道松弛,对于他们来说,耵聍可能不会顺利自然排出,同样需要去医院处理。
本文详细阐述了采耳背后的真相。首先解释了大多数人不需要频繁掏耳的科学依据,即耵聍对耳朵的保护作用。然后指出采耳机构存在的多种危险,包括工具的消毒问题、采耳流程的隐患、技师资质不规范等。最后针对确实需要掏耳的情况,给出了正确的掏耳建议,如掏耳频率、工具选择、特殊人群的处理方式等。总之,采耳并非像网络上看到的那样轻松无害,人们需要谨慎对待。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