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应对超视距空战需求,正在加紧开发AIM - 260A超远程空对空导弹,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首次公开其外形设计图。在各国竞相发展超远程空对空导弹的背景下,介绍了中俄在此方面的成果,也对比了美军现状。同时,台媒根据美军相关介绍猜测台湾可能成为该导弹销售对象,不过该导弹前景并不明朗,研制进度也存在诸多问题。
美国为了在未来超视距空战中占据优势,正在加快开发新一代的AIM - 260A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动力”网站24日报道,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近期发布的武器研发项目介绍中,首度公开了这种未来武器的外形设计图。这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台媒发现,美军在相关介绍里把台湾列为该导弹可能的销售对象。
AIM - 260A导弹由美国海军空对空导弹计划办公室主导开发,目的在于适应全球空战技术快速发展的态势,此导弹将成为美国各军种的核心武器之一。这个项目2017年就启动了,不过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此次公布的设计图才首次对外详细展示了导弹外形设计的特色。2022年时任美国空战司令部司令马克·凯利曾公开一张改进型F - 22“猛禽”隐形战斗机发射“未知新导弹”的概念图,现在才知道这个导弹就是AIM - 260A。
在未来空战中,超视距作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对空对空导弹的射程要求也不断提高。就像俄罗斯,已经研制并装备了R - 37M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射程可达300公里,主要用于攻击二线的运输机、加油机和预警机等特殊重要机型。有报道称,不久前俄军苏 - 35战斗机发射一枚R - 37M导弹,在130公里之外就击落了一架乌军苏 - 27战斗机。“动力”网站表示,中国也在研制多种类似的远程和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像射程超过150公里的“霹雳 - 15”远程空对空导弹,还有射程可能达到300公里的“霹雳 - 17”超远程空对空导弹。相比之下,美军在这一领域处于劣势,现役射程最远的AIM - 120D极限射程约180公里。于是美国海军急忙把从水面舰艇发射的“标准 - 6”防空导弹改成从“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上发射,并赋予AIM - 174B的编号,这足以看出美军对获取超远程空对空武器的急切心情。
从介绍可知,AIM - 260A空对空导弹的外形尺寸和现役AIM - 120系列空对空导弹基本相同,这意味着该导弹能装进隐形战斗机的内部弹舱,避免外挂破坏隐形效果。从公布的设计图来看,它的外形为高速和降低阻力进行了优化,弹体很光滑,只有4片尾翼。而AIM - 120不但有4片尺寸更大的尾翼,弹体中部还有4片弹翼。而且为应对未来复杂的空战环境,该导弹采用先进的复合制导模式,可能包含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红外成像导引头和采用被动射频元件的反辐射导引头。此外,“动力”网站还推测,该导弹很可能具备通过专用数据链从其他平台获取空中目标信息的能力,这样就能在不开启自身雷达的情况下实现隐蔽的“一击毙命”。
关于AIM - 260A的实际射程,美军并没有透露具体数据。“动力”网站猜测,由于它的外形尺寸和AIM - 120系列相差不大,不太可能像中俄新一代超远程空对空导弹那样,靠增加内部燃料空间来增加射程,更可能是借助燃烧效率更高的先进燃料和新一代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再加上减阻设计,从而得到更高的飞行速度和更大的射程。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之前发布的消息称,通过新一代导弹动力组合,能把导弹射程额外增加一半。报道称,“美国军方曾明确表示,担心射程越来越远的中国空对空导弹是启动AIM - 260A项目的关键动力。哪怕射程只增加额外的50英里(约80公里),它也能提供比AIM - 120更强的作战能力。”
台湾《自由时报》25日注意到,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的介绍里,列举了各种先进空对空导弹以及装备这些美制武器的海外用户。引进美制F - 16战斗机的台湾,也在美军介绍的名单之中。台媒据此猜测,台湾2023年已获批从美国引进AIM - 120D空对空导弹,按照这次美军的介绍,未来台湾有可能引进这种先进空战武器。
不过“动力”网站对AIM - 260A的前景不太看好。报道称,目前还不清楚这个导弹何时能加入美军武器库。这个项目2019年首次公开,当时目标是2022年服役。此后虽然不断有消息称AIM - 260A在进行各种测试,但一直没有证据表明它开始服役,甚至连AIM - 260A的真实照片都从未公布。美国“商业内幕”网站也提到,去年美国海军公布尺寸巨大的AIM - 174B超远程空对空导弹,这是因为AIM - 260A研制进度不顺利而被迫采取的应急措施。
本文总结了美国开发AIM - 260A超远程空对空导弹的情况,包括开发背景、导弹的特性、各国在超远程空对空导弹领域的竞争态势。同时也提及了台媒关于台湾可能引进该导弹的猜测,以及该导弹目前面临的研制进度不顺利、前景不明朗等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