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内容。包括在23日公布的该文件是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央财办、中央农办有关负责人对文件内容进行介绍,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完善“三块地”管理以及从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入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内容。
2025年2月23日,一份对我国农村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向社会公布。这一文件意义非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已经是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专门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了。
就在文件公布后的第二天(24日)下午,国新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中央财办、中央农办的相关负责人对文件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是一项重要内容。
在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方面,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推动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这样做的目的十分明确,通过构建完善的成本分担机制,从而激发城市积极主动地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毕竟,只有城市积极起来,进城的农民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借助这些积极的措施,逐步让进城的农民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多个方面,都能够享有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这对于进城农民来说,是在城市站稳脚跟、享受城市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
而在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方面,中央一号文件再次着重强调,要依据法律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建立起自愿有偿退出这些权益的办法。这既体现了对农民权益的尊重,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提到:“在农民和土地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在农民还没有在城里彻底扎根之前,不能匆忙切断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要确保他们在城乡之间能够自由选择,进可在城市发展,退可回农村生活,做到进退有据。”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完善“三块地”管理也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内容。在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想激发农村要素活力,让农民能够分享更多的改革成果,关键就在于完善“三块地”的管理制度。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详细介绍了“三块地”的情况:第一块地是承包地。要稳定并且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试点工作。在今年,要进一步扩大整省试点的范围。总的原则是“大稳定、小调整”,妥善处理在延包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确保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地能够总体顺延、保持稳定,既不能打乱重新分配,更不能收回集体或者借机违法调整。第二块地是宅基地。要强化宅基地的规范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的基本权益。中央的要求十分明确,坚决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也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两条政策底线必须牢牢守住,绝不能被突破。第三块地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去年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已经到期,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相关部门正在研究下一步的改革举措,重点在于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
在农民收入方面,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但是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收速度,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压力。针对这一情况,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着重从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这两个关键方面入手,部署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介绍了具体的举措:一是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要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培育乡村新的产业和业态,让农民能够挑起致富的“金扁担”。二是着力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增收。要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提升帮扶车间的就业吸纳能力,保证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和收入能够稳中有增。文件还强调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扩大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规模,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从而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实现增收的目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涉及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多方面内容。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保障进城农民权益,到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完善“三块地”管理,再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应对增收压力等,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与全方位布局,旨在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升。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