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讲述了上海多家美术馆的跨界共创现象,如浦东美术馆的演员招募项目、嘉源海美术馆的创作者招募、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演员招募以及西岸美术馆的编织项目等。阐述了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举动实则是一种艺术实验,体现了“无墙美术馆”理念下的创新实践,还介绍了不同项目给观众带来的全新艺术体验,同时提到美术馆成为“文化发生场”的功能新方向以及新可能的产生。
在上海,各个美术馆正进行着令人瞩目的创新尝试。浦东美术馆与陶身体剧场合作,其“动作世界——身体语言在现场”项目的演员招募已经结束,27位入选者正在投入为期三周的演出。嘉源海美术馆也没闲着,正在招募创作者,让他们与艺术家陈轴一起归隐十日,旨在逃离“信息病”,共同创作展览《归隐图》。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同样发起了演员招募,为行为艺术装置展演积蓄力量。西岸美术馆更是向普通大众发出邀请:“编织,一起吗?”这些举动乍一看,让人不禁想问,美术馆是不是偏离了主业,在瞎折腾呢?
其实不然,这些活动更像是一场又一场充满创意的艺术实验。它们积极接纳各种偶然情况和不确定性,对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也重新诠释了美术馆的内涵。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副主任郭奕华向记者表示,美术馆热衷于跨界共创,这正是“无墙美术馆”理念下的创新实践,这种实践强调了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角色,推动其成为促进文化共享和对话的动态空间。当观众能够在美术馆空间里进行创作、分享并与他人交流时,美术馆也就迈向了参与式时代。
就拿西岸美术馆馆外的编织共创项目“线线相连”来说,其成果累计面积接近350平方米。这些项目让观众从单纯的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
除了看展览和参加公教活动之外,人们在美术馆还能做什么呢?近期,上海的多家美术馆纷纷选择通过跨界共创的方式向观众发出邀请。当观众从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时,艺术在这种鲜活且可感的沉浸式体验中就不再显得那么抽象了。
在浦东美术馆正在呈现的沉浸式舞蹈艺术现场项目“动作世界”里,许多参与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像“身体颠起来好开心!”“找到现代松弛解药!”等等。这个项目吸引了不少人,很多网友看了都跃跃欲试,感觉自己也能参与其中。在这个由“白盒子”展厅转变而来的开放式舞蹈现场,桌椅床凳摆放得很随意,墙面贴满了艺术家的创作碎片。这里没有观众,只有参与者。从社会招募中脱颖而出的素人舞者可能会突然牵起你的手,邀请你一起跳舞;当然,你也可以按照自己身体的节奏,走秀、蹦床,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疯狂,或者像葛优那样躺着、刷手机,甚至摊开电脑办公,气定神闲地做自己的事。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在这里,身体就是剧场,身体在哪里,感知和回应就在哪里。沉浸在自己身体的“动作世界”里,每个人都在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仿佛人人都是艺术家。
而跨界共创所激发的艺术想象还远不止于此。在宝龙美术馆的系列空间实验项目“夜光计划”中,参与者可以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看着大路剧团的表演者们把自己的故事搬上“一人一故事剧场”,通过肢体、声音、形态等多种方式即兴演绎。在没有灯光的夜晚,众人在美术馆的流动剧场相聚,在故事和艺术交织的诗意引领下,仿佛回到时光深处,这不仅唤醒了记忆和情绪,更让人们对艺术有了全新的理解。
西岸美术馆继上个初冬推出“线线相连”之后,新推出的“编织,一起吗?”项目可以说是共创的升级版。这是一个零门槛的邀请,对内向的人(“I人”)特别友好。这个项目由法国建筑师兼艺术家艾米丽·克内与蓬皮杜中心合作设计,从法国延伸到中国。每一位观众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美术馆中庭的任意角落进行编织,自由地交织塑料网、拉链、织带和布料等多种材料,巧妙地融合色彩与肌理,共同创作出充满活力的织物作品。不要小看这个兼具重复性和节奏感的手工活动,它在法国多地举办时的成功经验表明,每一根“线”在编织动作下相互交织、沉淀,随着参与者的加入不断延伸,这为编织赋予了更多可能性,也为空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且创作过程中的共享与共融也给参与者带来了探索和协作的乐趣。
早在2016年,艺术批评家、美术馆学研究者王萌就在《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一书中,试探性地提出了美术馆功能的新方向——成为主动介入并引导“艺术现象”的“文化发生场”。近年来,这种新思维已经从理论的“方法论”发展到了实际的“生产现场”。
浦东美术馆副总经理盛丹丹坦诚地说:“通过与陶身体剧场合作的舞蹈艺术现场,我们希望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美术馆有着超乎想象的无限可能。”她还提到,自己所在的美术馆团队以前除了举办展览之外,可能更注重与节庆或者展览主题相关的公教活动。但最近这段时间,团队一直在思考:美术馆还能有哪些新的面貌呢?于是,他们积极促成与上海芭蕾舞团、陶身体剧场等团体的跨界合作,将各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这些经验也让馆方更加坚定了一个思路:促成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碰撞,为观众开启更多维度的互动体验。
这种新的可能性已经开始显现。在2025东方卫视春晚中,上海芭蕾舞团以《天鹅湖》《胡桃夹子》等经典芭蕾舞段串联起多处城市地标的惊艳表演,其灵感就来源于去年年末上海芭蕾舞团与浦东美术馆的合作。当时,“天鹅”飞进了美术馆,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形式,与观众的距离不到一米,进行了一场真诚的艺术对话。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提出,做美术馆就是要推动未知事物的产生。她认为,如今美术馆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美术馆之外的地方。一方面,要在“野外”寻找艺术家,和他们一起创作、讨论;另一方面,要把美术馆自身变成一种在野的状态,甚至开放更多的空间,让大家在这里相遇、辩论甚至产生怀疑。据悉,该馆即将开放国内首个对公众开放的“当代艺术图书馆”,让艺术爱好者、求知者和专业人士能够不受限制地汲取艺术能量。在该馆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尹秀珍“刺天”展览中,观众共同见证了一件极具参与性和科技性的作品《未知》的诞生。这件作品捕捉多位观众的微表情,激活屏幕中的神秘“星体运动”,每天闭馆后都会生成一个凝聚当日集体情绪的“星体”,并通过3D打印机打印后展示在墙上,随着展览的推进,“星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美术馆的这些艺术实验还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未知的新事物将会推动艺术与生活更广泛地融合,从而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章围绕上海多家美术馆的跨界共创活动展开,介绍了这些活动的形式、给观众带来的全新体验,阐述了其背后体现的“无墙美术馆”理念以及对美术馆功能新方向的探索,还提到这些活动带来的新可能和积极意义,如促进艺术与生活融合、滋养精神世界等。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