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了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法院调解一起公司纠纷的故事。原本关系破裂的两位股东,在法院判决公司解散且进入强制清算程序后,因法官的努力调解而最终握手言和,使公司得以继续经营,体现了硚口法院“多救治、少清算”的理念和司法为民的温度。
大年初八,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法院民二庭的法官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电话里,张某的声音充满了欣喜与释然,他说道:“法官,公司不解散啦!”这通电话标志着一场旷日持久的公司纠纷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转折。
这一切要从湖北的一家建筑劳务公司说起。这家公司在当地颇具口碑,张某和李某是携手打拼了十余年的股东。然而,由于经营理念上存在分歧,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像一道细微的裂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最后演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最终只能对簿公堂。张某向硚口法院递交了诉状,请求解散公司。法院按照法律规定判决公司解散之后,张某又申请了强制清算,整个案件看起来就要朝着公司终结的方向一路发展下去了。
刚开始的时候,双方对于“散伙”的态度都非常坚决。但是,随着清算程序不断推进,法官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原来,这家公司在两位股东的共同努力下,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到能够承接上百个项目的企业。而且,即便在行业环境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也始终坚守着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底线。李某的一句“十几年心血,就因为矛盾而化为泡影,这真的值吗?”引起了法官的注意,法官敏锐地察觉到这可能是双方和解的一个契机。
从那以后,法官一边有条不紊地推进清算流程,一边将调解作为化解这场纠纷的关键举措。法官多次组织双方在法院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引导他们回忆创业时期的那些难忘的点点滴滴。比如曾经同吃同住的艰苦岁月,谈成第一单业务时的彻夜长谈,生病时相互照料的温馨瞬间。这些美好的回忆就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慢慢地打开了双方紧闭的心结。
法官趁热打铁,不仅深入剖析了公司如果进行清算将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以及员工安置方面的难题,还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要珍惜多年来并肩奋斗的深厚情谊。法官说道:“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可是要解散它,仅仅只需要一份文书就够了。开弓可是没有回头箭的啊,你们真的想好了吗?”法官的这些话就像重重的锤子一样,敲在了张某和李某的心上,促使他们重新去审视这场纷争。
春节前夕,强制清算方案被裁定确认,债权人也得到了清偿,清算程序接近尾声。就在大家都以为公司的命运已经被确定的时候,正月初八,张某的电话打破了这个僵局,他决定与李某握手言和。根据相关的规定,在达成存续和解协议之后,张某依法撤回了强制清算的申请。三天之后,张某和李某在法院合议庭和清算组的见证下,达成了继续经营的股东会决议,这家企业成功地“转危为安”。
李某感慨地说:“通过这次的调解,我们看到了彼此为公司所做出的付出,对于未来我们也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要继续携手并肩,把公司做大做强。”
在这起案件当中,硚口法院始终秉持着“多救治、少清算”的理念,精准地把握企业的需求,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制定策略,成功地化解了双方的心结。硚口法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护企安商、司法为民的法治温度,也为新一年的司法工作写下了温暖的开篇。(唐志鹏)
这起公司纠纷案件中,股东从矛盾激化到对簿公堂,法院判决解散公司且进入强制清算程序。但法官在清算中发现转机,通过回忆唤起旧情、剖析利害关系等调解方式,促使股东重新思考。最终在春节后双方握手言和,企业继续经营。这体现了硚口法院积极的司法理念和对企业与当事人的积极影响,彰显了司法的温度与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5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