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情况,将其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进行类比,阐述人形机器人在技术突破、政策支持、资本关注等方面的发展态势,以及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和优势,最后给出人形机器人产业相关的投资启示。
2022年特斯拉发布Opitmus样机,这一事件让全世界对人形机器人有了全新的认识。时间来到2024年10月的发布会,特斯拉Optimus的惊艳亮相震撼了众人。而在今年初的CES展上,马斯克公布了2025 - 2027年的量产目标,其每年10倍的增长计划,让整个行业意识到人形机器人的奇点已经来临。与此同时,宇树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它那丝滑灵动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Figure AI发布具身大模型Helix,1X发布家用机器人NEO Gamma,这些都预示着人形机器人的商用和家用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可以预见,国内人形机器人创业型公司也将会有更多的新品推出。回顾2012年特斯拉Model S发布时的情景,它让世界重新认识了电动车。2014年特斯拉开启量产交付,这使得整个行业认识到奇点已至。在过去的十年里,新能源汽车产业从第一辆交付发展到突破千万辆,彻底重塑了汽车行业的格局。如今,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站在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似的发展起点上,无论是技术突破、市场需求,还是政策扶持、资本投入等方面,两者都极为相似。这意味着万亿市场即将开启,无论是产业界还是资本市场都将迎来巨大的机会。
一、产业发展:发展路径相似,2025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
2014年的时候,特斯拉在全球的销量仅仅只有3.1万辆。当时宁德时代才刚刚成立三年,比亚迪还在电动大巴开拓市场,乘用车业务尚在摸索之中,蔚小理也才刚刚成立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而现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态势和当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情况极为相似。到了2025年,特斯拉将引领全球人形机器人进行量产,海外和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的产品也会陆续落地。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的产量有望突破2万台,后续很可能会复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在技术突破方面,2012年开始,锂电池和电机电控技术的研发取得突破,这极大地推动了电动车的商业化进程。自2022年以来,依靠智驾模型的基础积累,再加上AI大模型不断地迭代升级,人形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并且,凭借中国制造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突破了生产瓶颈,这为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政策支持方面,2015年,中国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明确了未来5年的补贴政策和支持方向,从而开启了国内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道路。现在,工信部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深圳、上海等地也纷纷出台产业扶持计划,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资本关注方面,2017年,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引发了融资热潮。从2023年开始,互联网和众多产投纷纷投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2025年人形机器人更是成为资本热捧的方向,知名投资机构全面布局具身智能领域,资本的大量涌入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二、中国发展路径:依托强大的中国产业链,从追赶者向领跑者逐步切换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是海外领先于国内的。但是依靠中国企业的研发追赶和市场培育,锂电池和材料等率先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且纷纷走出国门。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这种能力同样表现得非常明显。从入局时间来看,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几乎与海外同步,零部件公司从一开始就是供应链的主角,正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在核心部件制造方面,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和中国锂电材料龙头企业在全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在,众多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工业自动化公司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在电机、减速机、丝杆、传感器、灵巧手等核心部件制造方面,中国企业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长期的技术积淀、较早的市场布局以及快速的成本降低能力,与海外的特斯拉、Figure AI等公司展开合作,在全球市场开始具备一定的话语权,未来将充分受益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在整机集成方面,在电动车领域,特斯拉曾经在市场上遥遥领先,而如今比亚迪稳居新能源汽车第一的宝座,蔚小理等企业也逐步发展壮大,华为、小米等后进入者也后劲十足。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以宇树为代表的一批人形机器人企业已经制定了量产计划,预计2025年均将突破千台目标;小米、蚂蚁等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国内厂商与特斯拉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甚至在某些硬件性能上已经达到领先水平。2025年,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场景将从汽车工厂的分拣、搬运等工作开始。根据测试数据,其工作效率已达到工人效率的50%,预计后续将快速迭代,未来几年有望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生态赋能方面,海外的特斯拉采用垂直一体化模式,为人形机器人应用FSD模型和仿真训练平台;英伟达通过构建包含云端、边缘端和终端的三层计算架构,提供人形机器人开发平台。在国内,众多厂商也纷纷推出大模型,用于人形机器人研发,初创公司也在重点攻克大模型,积极构建产业生态,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三、投资启示:空间更大、发展速度更快、中国企业有独特优势、投资机会更大
回顾电动车十年产业大周期,经历了三段行情:从2010 - 2014年的主题投资阶段,到2015 - 2017年的1 - 10初步放量行情,再到2019 - 2021年的10 - N的放量大行情,2014年开始走出了数只十倍以上的大牛股。当前,人形机器人所处的阶段相当于2014年的电动车,正处于产业化前夕。从十年期的维度来看,行情才刚刚启动,投资机会无限。从产业类比来看,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是几十万亿的市场,与新能源汽车的远期空间相比更大。人形机器人产业借助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和中国制造业的巨大成本优势,产品成熟的速度和发展速度或许会比新能源汽车更快,产品迭代和更新周期也将更快。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发展初期就迎头追上,并引领零部件的降本和效率提升,有望在中国市场带来更大的投资机会。在投资方向上,一方面,看好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最先实现放量,而其放量的基础依赖于中国供应链,所以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相关的企业发展空间极大;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是软硬件相结合的产物,看好硬件方面价值量高、技术壁垒高的环节,如执行器和灵巧手、传感器、丝杆、减速器等,同时也看好与人形机器人“小脑”相关的运动控制类公司,以及“大脑”相关的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此外,在整机环节,中国未来也有望出现独角兽企业。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具备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的公司,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本文总结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似,在技术、政策、资本等多方面有着积极的发展态势。202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量产元年并复制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路径。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从核心部件制造到整机集成等方面逐步展现优势并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从投资角度看,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机会巨大,与特斯拉供应链相关企业、硬件关键环节企业以及整机环节等都蕴含着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