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阐述2024年西藏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包括造林、草原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等多方面的成绩,以及这些成果对当地生态、居民生活和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西藏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从拉萨林周到山南贡嘎,从雅鲁藏布江流域到羌塘草原,再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隆子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5200多米的克古拉垭口,目光所到之处,那无尽的绿色如同波浪般绵延开来。每一片土地都呈现出“芳草碧连天”的迷人景象,这般美景简直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相关数据清晰地表明,2024年,西藏自治区在国土绿化行动方面科学谋划、积极推进。在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一年里,总共完成营造林达106万亩之多,同时修复治理退化草原的面积也达到了600万亩。
自治区林草局积极作为,通过一系列重要项目的实施来推动生态建设。例如实施雅江中上、下游生态保护修复等“双重”项目、南北山绿化工程以及西藏“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等。这些项目涵盖了众多建设内容,像是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等,也正是这些努力,才得以在全年完成106万亩的营造林建设任务。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普罗介绍说:“持续不断地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这对于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西藏来说,其意义可远不止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这么简单。这其实是对整个生态环境进行的一次大胆且充满坚定信念的重塑之举。这一行动不仅为人们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还打造出了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多适宜生存的栖息地以及繁殖场所,也让广大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就拿南北山绿化工程来说,每年的劳务用工能达到260万人次,劳务增收可达8.3亿元。”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了解到,2024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针对西藏生态状况变化进行了评估。从评估结果来看,西藏目前在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水、气、土壤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质量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朝着稳定向好的方向发展。森林、草场、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等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大部分区域仍然保持着原生状态。目前,西藏依旧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为优良的地区之一。
拉萨市林周县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就是西藏生态环境质量日益变好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个保护区内,每年飞来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家住保护区附近的群众索朗开心地说道:“那些黑颈鹤一点都不怕人呢,好多时候它们会直接飞到我们家院子里来找吃的,我们和它们相处得特别融洽。这些年来,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黑颈鹤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了,我们心里真的挺高兴的。”除此之外,西藏的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都呈现出恢复性的增长。
绿色,它是美丽西藏的底色,也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成色。自治区林草局始终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把重点聚焦在羌塘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双重”项目以及中央财政资金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等重点区域的修复与治理工作上。始终如一地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把人工种草、草原改良、围栏封育等人工修复方式作为辅助手段,严格遵循草原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科学修复工作,致力于提升草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自治区林草局草原管理处四级调研员谭言庆表示:“2024年,我们西藏修复治理了600万亩退化草原。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还提高了草原的生产力,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还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象的发生,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通过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带动了农牧民在本地就近就业,从而实现了增收。就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2024年度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投资达到1759万元,直接带动农牧民增收316.62万元,解决农牧民就近就业达9000余人次。”
对于未来的发展,普罗有着自己的看法:“西藏在未来将会更加重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此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种植养殖等多元化的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西藏还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个具体的数据、一项项意义非凡的工程,生动地勾勒出了西藏这个美丽中国领跑者的形象。年复一年,西藏在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绿色”画卷,正在地球“第三极”缓缓展开。
本文总结了2024年西藏在生态建设方面的诸多成果,如造林、草原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等。这些成果带来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包括改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带动农牧民增收就业等,同时也阐述了西藏未来将继续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