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春耕一线的新景象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及“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通过总台记者在春耕一线的采访发现,这个春天有越来越多新质生产力汇聚到农业领域,包括夜里替代科学家工作的轨道式采集平台、棉田里操作机器人的年轻人、无人农场中的各类传感器和AI模型等,这些新质生产力正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应用,推动着迈向农业强国。

今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及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理念,同时着重强调了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就在这个春天,当我们的总台记者深入春耕一线进行采访时,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新质生产力如同涓涓细流一般,不断地向农业领域汇聚。

总台央视记者 陈博表示:我们来到这样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搭载着众多传感器的轨道式采集平台。这个平台可不简单,从晚上7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结束,过去那些需要科学家在白天进行的工作,现在都可以由在夜里忙碌不停的机器来替代完成了。这一变化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繁育一个新品种的周期,原本需要10年的漫长时间,现在借助新装备的力量,仅仅4年就可以完成。这无疑是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加速度。

农业新质生产力:春耕一线的新景象

总台央视记者 陈博还介绍:在南繁基地的那片棉田里,有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正在操作着机器人,为棉花植株拍摄视频,这些年轻人被形象地称为农田里的AI训练师。他们的存在,为传统的棉田增添了一抹科技的亮色。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的“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这一内容,与我们在春耕期间深入一线采访的记者同事们所观察到的实际现象是非常吻合的。当下,已经有许多新生力量跨越不同的领域,纷纷加入到农业领域当中。这些新生力量所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农业新质生产力:春耕一线的新景象

总台央视记者 张琪说道:这里有一个规模达1800亩的无人农场。在这个农场里,到处都分布着38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通过平板电脑与后台相连接。其中,气象传感器和土壤墒情传感器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向后台回传一次数据,而卫星遥感则每隔5天就会更新一次数据。所有这些数据的最终归宿,就是这个农场刚刚投入使用的AI模型。在这个AI模型中,数据会经过整合、分析,最终作出决策,自动生成一个个精准的田管处方。

总台央视记者 陈博总结道:在这个农事繁忙的春天里,我们看到了经过改造升级的现代化新农具,也看到了正在训练中的农业AI大脑,当然还有逐步走向完善的农业科技协同攻关体制机制。这些新质生产力就像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各类要素向着田野奔去,促使不同领域跨界融合,毫无疑问,也推动着我们朝着农业强国的目标加速迈进。

本文总结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发展理念下,春耕一线所展现出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包括各种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实例,这些新质生产力正从多方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并助力迈向农业强国。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552.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