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村医”:中国解决农村慢病管理难题

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团队在2025年2月21日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发表的关于农村房颤综合管理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远程医疗,由乡村医生主导房颤综合管理模式,经临床试验验证有效,为全球农村或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慢病管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还阐述了中国农村房颤现状以及该研究的具体情况和意义等内容。

在全球为实现医疗资源普惠而奋力攻坚之际,中国的智慧又一次站在了前沿,引领着新的潮流!就在北京时间2025年2月21日,国际医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重磅推出了一篇长文,在线发表了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团队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基于远程医疗的农村房颤综合管理:群随机对照研究》。

这个研究极具创新性地运用了一种基于远程医疗,且由乡村医生主导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并且通过严谨规范的群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就是MIRACLE - AF研究),成功地验证了这种全新模式的有效性。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可不得了,它开拓出了一种“互联网 + 村医”的慢病管理新模式。凭借着能使心脑血管事件降低36%、心血管死亡事件降低50%这样令人惊叹的硬核数据,为全球范围内那些农村或者医疗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在慢病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提供了一份来自中国的解决方案。

心房颤动(通常简称为房颤),这是一种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它和卒中和死亡率的升高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大概有1.6%的成年人受到房颤的影响,这个数字换算下来,人数大约有1800万之多。陈明龙教授团队针对中国农村房颤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在中国农村地区,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房颤患病率达到了4.3%;平均卒中风险指数为3.3,一旦这个指数大于等于2.0,那就属于高危患者了。然而,农村老年人在房颤综合管理方面的依从性仅仅只有1.7%。在中国农村,医疗主要依靠乡村医生,可是乡村医生在慢病管理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提供优质的房颤管理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陈明龙教授团队精心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远程医疗平台的,依托房颤方面的专家,由乡村医生来主导,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村老人在房颤综合管理方面的依从性。

这项研究是由研究者发起的,是前瞻性的整群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纳入了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的30个村卫生室,涉及1039名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房颤患者。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采用新型管理模式组的患者,他们的心脑血管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组降低了36%,心血管死亡风险更是降低了50%。

这项研究在开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多种充满创新性的医疗服务模式。其中包括开启远程医疗慢病整合管理的新模式,这是一种能够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互联网模式,还探索出了数智化县域医共体模式。陈明龙教授表示:“借助远程医疗平台,我们实现了对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这种方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构建起了县域医共体协同管理机制,这为慢病管理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样板。目前各个国家都一直在全力倡导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致力于解决健康不平等的问题,而MIRACLE - AF模式能够直接改善困难群体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健康结局,所以它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意义。”

本文总结了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基于远程医疗,由乡村医生主导房颤综合管理模式,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有效。研究成果降低了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为全球农村或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慢病管理提供中国方案,同时也探索出多种创新性医疗服务模式,具有广泛推广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392.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2月24日 07:59
下一篇 2025年2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