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着实体店在电商冲击下的现状展开讨论。通过列举一些实体店如合生汇、胖东来的经营情况,分析实体店既有倒闭的也有生意兴隆的原因,探讨实体店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近啊,家附近的一家老商场倒闭了,这让我不禁发现,好像很多实体店都没有以前那么有人气了。在网上也能看到不少唱衰实体店的声音,都说实体店已经过气了,那实体店到底还有没有未来呢?这是人民网一位网友提出的疑问,这位网友的手机号是138****2。
在电商的冲击下,确实有不少人都在说“实体店不行了”。那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咱们还是先去探探店吧。
在小红书上看到“合生汇又开了5家新店”“好吃好玩宝藏店铺合集”这样的分享,于是就来到了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合生汇商场。到了那儿发现,几家首店新开张,门口人挤人,热闹非凡呢。就拿春节假期来说,合生汇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将近15%。
再说说河南许昌的胖东来,那可是相当厉害。一家企业把一座城都带火了,被网友们称为“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在2024年,胖东来商贸集团旗下的13家门店,销售额达到了169.64亿元。
一边是有些实体店黯然退场,一边却是有的实体店风生水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啊,答案就是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
现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这可把商业市场的逻辑都给颠覆了。电商平台借助大数据,优化了供应链的效率,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汇聚海量的商品,还能覆盖到广泛的客户群体。消费者在线上下单,就有人送货上门,既省心又省力还省钱。有数据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都接近70%了,2024年的快递业务量更是超过了1700亿件。
大家都在网购,那实体店的未来到底在哪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捋清楚“人、货、场”这三个要素在时代发展中的演进。在票证经济的年代,商品很短缺,人的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那时候是“商场有什么就买什么”“给多少就是多少”,实体店只要处理好“货”和“场”的二元关系就行了。改革开放初期,“早点铺恢复”这样的消息都能成为很多报纸的热点新闻。现在呢,市场经济繁荣,商品供应特别丰富,“人”这个要素的主体性就凸显出来了,变成了“想买什么我说了算”,消费需求变得既多元化又动态化,“货”和“场”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地在拓展延伸。
现在的消费者啊,眼中的“货”可不仅仅是物质消费了,还包括文化等服务消费呢。需要的“场”也不只是购买商品的地方,而是那种能吃喝玩乐、文体购一站式的场景,还包括实物体验、社交休闲、亲子互动等等。
很明显,实体店的未来就在于“人”。要有特色来吸引人、靠服务来引人、用质量来留人,只有“人气聚起来”了,才会“商机旺起来”。
面对“网购代替超市”“快递代替批发”这种情况,那些敏锐的先行者已经开始突破“只逛不买”的困境了。他们以人为本,创新场景业态,精准地细分人群。比如瞄准“一老一小”,银发经济和婴幼儿经济就像是一片蓝海;盯着Z世代这些“后浪”,动漫衍生、潮玩经济就炫酷登场了。
网购和实体并不是那种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关系。实体店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线上提供便利,线下优化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探索差异化发展,这样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增长空间。就像2024年,传统超市业态不断优化经营手段和内容,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7%。
还是那个道理,人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创新变革是发展的路径,以人为本才是发展的底气。
2月15日,北京最大的购物休闲综合体——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宣布要启动转型了,打算策划以咖啡、音乐、运动会友的文化社交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场域。这消息让人挺感慨的。2004年刚开业的时候,世纪金源可是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单体商业项目,当时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
20多年后的今天,“实体店还有没有未来”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也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行。去年底,商务部等部门出台了相关措施,加快“一店一策”改造和零售业的创新转型。在“变”与“不变”之中,更多的实体店将会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中国人讲究“和合共生”,不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会也不能阻断人际交往。零售业是老百姓身边的商业,它不仅需要便利度,还需要人性化的“温度”。
文章总结了实体店面临的现状,既有在电商冲击下倒闭的,也有像合生汇、胖东来这样生意兴隆的。分析了背后消费需求变化的原因,阐述了“人、货、场”要素的时代演进,强调实体店的未来在于抓住“人”这一要素,实现与网购的互联、互通、互补,并且介绍了相关部门的支持措施,表达对实体店未来发展的信心。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