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改善带动经济发展 京津冀生态区建设成果斐然:生态与发展双赢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通过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水质变好,京津冀地区在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协同努力,如联合执法、交界区域机动车检测场联合执法等,以及在流域共治、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成果等多方面进行阐述,同时还提及了生态改善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如张家口崇礼区等,体现出生态与发展的双重收获。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成绩显著

在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先看白洋淀,这里可是不断有新发现。最近呀,白洋淀新迎来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灰背隼、凤头蜂鹰,还有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赤颈鸫呢。现在白洋淀野生鸟类的种类已经达到295种了,和雄安新区设立之前相比,增加了89种。野生鸟类就像是环境质量的“生态试纸”一样,能很好地反映环境状况。像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都能在此繁育雏鸟,曾经被认为在中国绝迹的彩鹮也组团现身了。而且呀,白洋淀的鸟儿越来越多,很多鸟儿从最初的偶尔来“串门”,到现在都变成长期“定居”了。这背后是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进行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的成果。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白洋淀的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已经步入全国良好湖泊的行列了,“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美景又重新出现了。

河北呢,是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着重大的使命任务,那就是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为了更好地兼顾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北在各个方面都积极推进绿色转型,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正在慢慢展开。

再看1月10日10时的时候,在三河市蓝鲸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院内,有一辆家用轿车正在接受环检。这个时候,来自廊坊市生态环境局三河市分局和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的执法人员,正在对环检现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当天,这两地的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了交界处机动车检测场联合执法行动。廊坊市生态环境局三河市分局副局长张国峰介绍说:“今年初,我们双方签订了跨区域环境执法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商量好了每季度由各方牵头组织一至两次联合检查行动。”这种联合检查主要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移动源等方面,对于查处的环境违法行为,双方会实行共管共治。京津冀山水相连,地域相接,大家共享一片生态环境,所以要共同守护区域环境安全。

自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这三个地方始终秉持着“一盘棋”的思想,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力度,全面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区域的空气质量也不断提升。现在蓝天越来越常见了,蓝天从之前的“稀客”变成了“常客”。从京津冀三地生态部门的数据来看,2021年的时候,三地的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首次全部进入到“30+”阶段。到了2024年,北京市的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和2013年相比下降了65.9%;天津市的PM2.5年均浓度为38.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了60.2%;河北省的PM2.5年均浓度为37.7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了63.75%。这一组组数字的变化,就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证明,也是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幸福感。

2月7日12时,承德市环境监控中心监测技术人员于文军和李书增,在潮河古北口国考断面进行采样监测呢。他们到达采样点位后,选好采样位置,把采水器沉入河中,然后把取出的水样倒入沉降桶备用。于文军说:“每个月我们自己会进行一次常规监测,每季度会和北京组织一次联合监测,目的就是确保清水送北京。”在上下游携手共治碧水方面,近年来,三地不断强化跨省重点流域联保共治,健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现在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已经实现全覆盖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逐渐显现,双向的努力让水生态质量持续变好。2024年,潮河、白河、沙河、黎河等跨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改善带动经济发展 京津冀生态区建设成果斐然:生态与发展双赢

2024年8月2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日报资料片,王龙摄)。2月的塞罕坝,天气寒冷。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做很多工作,像检查生态护栏有没有损坏、查看幼树的长势、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森林防火检查等等,认真地巡查林场,做好防火和林场管护工作。去年,林场10.6万亩石质山地攻坚造林全部完成了,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分别达到98.9%和92.2%。和建场初期相比,现在林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1.4%提高到82%,林场有林地面积增加到115.1万亩。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于士涛介绍说,今年林场会围绕造林绿化再攻坚、森林抚育再提质,建设混交林1.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1万亩,不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河北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持续抓好北方防沙带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建设,2024年完成营造林638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13万亩,分别是年度任务的106%、226%,京津冀的生态屏障变得更加牢固了。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就拿今年春节假期来说,张家口崇礼区又成为了热门旅游目的地,8天假期累计接待游客60.45万人次,同比增长27.5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5亿元,同比增长21.79%。深入推进首都“两区”建设,张家口把生态优势成功转化成了发展优势。这就是所谓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的美景变成了经济的高价值。积极发挥“近”的优势,做足“美”的文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持续火爆。今年春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同比增长13.9%、12.8%,其中接待京津游客占比达到18.2%。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春节假期河北接待游客数量居全国第7位,比去年春节前进了1个位次。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生态保护方面,白洋淀鸟类增多、水质变好,京津冀在大气、水治理协同合作成效明显,塞罕坝林场建设成果丰硕。同时,生态改善也带动了经济发展,如张家口崇礼区旅游的发展,全省旅游数据的增长等,实现了生态与发展的共赢。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2799.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2月23日 11:41
下一篇 2025年2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