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详细探讨抽筋这一常见现象,包括抽筋的原因、解决办法,还会提及反复抽筋可能隐藏的疾病风险,以及下肢血管健康与抽筋的联系和一些保护下肢血管的窍门。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呢?不管是忙碌的时候、休息的时候、运动的时候,还是睡眠的时候,小腿突然传来一阵疼痛,疼得人动弹不得。没错,这大概率就是抽筋了。很多人以为抽筋就是缺钙,其实啊,没那么简单。
抽筋的原因
所谓抽筋,实际上就是肌肉痉挛,也就是肌肉自发地持续性收缩。通常来说,小腿和脚趾是最容易抽筋的部位,抽筋的时间短则几秒,长则几十秒,甚至可能达到数分钟。导致抽筋的原因有不少,下面这些是比较常见的。
1. 寒冷:不管是室内温度过低,还是在运动的时候着凉了,当骨骼肌需要通过阵发性收缩来增加热量、维持体温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肌肉痉挛。
2. 劳累:剧烈运动的时候,身体局部产生的代谢产物乳酸增多,却不能及时运走,这样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就难以协调,进而引发小腿抽筋。要是运动过量的话,这些过多的代谢产物到了晚上都还没代谢完,半夜抽筋也是有可能的。
3. 肢体受压:晚上长时间保持一个睡姿睡觉,或者局部肌肉被压迫太久,也可能会让肢体的血液回流受阻,代谢产物堆积起来,从而诱发抽筋。
4. 出汗过多:运动时间长、运动量大,出汗又多,还没有及时补充盐分,这就会导致体内的水电解质环境紊乱失衡,抽筋也就容易发生了。
5. 缺钙:当体内血钙含量低的时候,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阈值会降低,这样就非常容易产生异常的收缩,导致小腿抽筋。
解决办法
1. 注意补水:要注意补充水分,但也不能过量。水能够起到放松神经、松弛肌肉的作用,从而减少抽筋的情况。
2. 注意保暖:晚上睡觉的时候,要选择保暖的床上用品,把被褥拉松一点,避免压迫身体。运动的时候呢,根据气温调整穿着,做好热身和放松运动。另外,经常做足尖运动,可以有效地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夜间抽筋。具体方法是:手扶桌椅,光着脚用脚尖着地,并且尽量把脚后跟抬起来站立,保持10秒钟后放下,过几秒再继续,这样反复进行10 - 15分钟,早晚各做一次。
3. 睡前泡脚:每天晚上睡觉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等到水凉了,再加入热水保持水温,浸泡15 - 20分钟。
4. 合理补钙:要注意补充钙质,多吃一些含钙丰富的食物,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钙剂。
有一种抽筋,很危险
偶尔抽筋一次不用太在意,缓一缓就好了。可是如果抽筋老是反复出现,那就要小心是不是被某些疾病盯上了。有研究表明,经常腿抽筋的患者,尤其是夜间抽筋加重的中老年人,很可能是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是因为,人在休息或者睡觉的时候,腿部的血流速度减慢,代谢产物容易堆积。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来说,由于血管管腔变窄,血流更少,代谢产物更容易聚集,当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就可能刺激肌肉收缩,引起腿抽筋。更可怕的是,动脉硬化其实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下肢血管就像是全身血管的“窗口”,虽然不适症状只表现在腿上,但它能给我们的心、脑等动脉血管起到提示作用。据统计,临床中有60%的下肢缺血人群都合并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所以,建议经常在夜间抽筋的老年人,及时去医院检查下肢和心脑血管。
自查下肢血管
观察:下肢静脉淤滞有这些特点:①单下肢情况更严重,比如一侧腿水肿;②早上症状轻,晚上更严重,也就是晨轻晚重;③长时间站立后肿胀会加重,平卧休息后会缓解。
自测:坐在椅子上让双腿放松,用手轻轻拍打小腿肚,测试两条腿的小腿肚是不是一样松软有波动。如果一侧的小腿肚处于紧绷状态,可能是下肢静脉淤滞,建议及时就医,千万不要自行按摩。
这两个窍门保护下肢血管
1. 冷热水交替淋浴:原理是冷热水交替冲浴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及时清理血管垃圾。做法是先冷后热,冷水温度在12℃ - 16℃比较合适,热水温度则调整到40℃ - 44℃,每次持续2 - 3分钟,整个过程交替5 - 10次,最后要用热水浴结束。不过要注意,如果年纪比较大或者体质比较差的人,不适合用温度太低的冷水,这种方法建议先咨询医生再使用。
2. 踝泵练习:原理是锻炼下肢肌肉,让它起到像“泵”一样的作用,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做法是先平躺在床上,用力勾脚,让脚尖朝向自己,保持10秒,可以双脚一起做。做完勾脚之后,可以把脚尖往下放松,同样在达到最大限度的时候保持10秒。需要注意的是,下肢循环有障碍的人要谨慎做,如果想要锻炼下肢力量,建议这部分患者先咨询医生。
本文详细阐述了抽筋的多种原因,如寒冷、劳累、肢体受压、出汗过多和缺钙等,还介绍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指出反复抽筋可能是疾病的信号,特别是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关,强调了下肢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并给出了自查下肢血管的方法以及保护下肢血管的两个窍门。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