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27个本科专业停招、10个专业被撤销这一事件,招生专业从126个锐减至99个。同时指出这并非个例,整个高等教育都在加速专业调整优化,如2024年教育部增设和撤销专业布点的情况。文章深入探讨了专业调整背后的逻辑,包括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并且强调专业调整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建立跨领域联合培养机制等内容。
近日,山东大学有27个本科专业暂停招生,还有10个专业被撤销,这使得山东大学的招生专业数量从126个一下子减少到了99个。这一消息一经传出,就引发了各界的广泛讨论。
其实,山东大学在专业调整方面并非独树一帜,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专业调整优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就拿2024年来说,教育部增设了多达1673个国家战略急需的专业布点,同时撤销了1670个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少高校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学着学着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不再招生了,成了所谓的“关门弟子”。
专业的“一破一立”、“一撤一增”,这看似简单的加减法,背后却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底层逻辑。
在就业方面,专业设置的调整需要解决结构性矛盾。有些专业曾经是热门专业,备受学子青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这些专业的热度逐渐下降,出现了“由热变冷”的现象。这些专业的人才供应超出了市场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弱。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了很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在设置专业时,必须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供给与社会需求是否适配,要积极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来加速调整专业布局与市场之间的供需关系。那些就业率过低、多年来一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自然就成了调整的重点对象。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专业调整的小逻辑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这个大逻辑。如今,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新兴产业正在重塑整个经济社会的格局。在国际竞争中,谁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主导权。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也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所以,高等教育必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基于此,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增加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的布点,实现专业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轮的专业调整中,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成为了重点关注的对象,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变得更加紧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提升人才竞争力和科技支撑力,这是我们当前建设教育强国、更好地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每个专业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和时代使命。当初设立某个专业是因为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如今撤销某个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的热门专业,在未来也有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不过,专业的撤与增仅仅是一个开始。简单的专业数量上的“加减法”显然是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的。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在不断更新,市场环境也在快速变化。所以,要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联合培养的机制,推进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跨界合作,重点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的专业设置应该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国家发展战略。
本文总结了山东大学专业调整事件,指出这是高等教育专业调整优化加速的一个体现。阐述了专业调整背后的两大逻辑,一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并且强调不能仅满足于专业的增减,还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反映了高等教育在适应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不断探索与变革。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