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众多成果。包括创新理论宣讲方式,打造多个基层宣讲品牌;在移风易俗方面推进婚俗改革、营造孝亲敬老氛围等多项工作;在改善乡村环境上狠抓多项治理工作,提升农房风貌;打造多种文化空间,开展丰富文化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展现了广东农村在精神文明建设下不断发展进步的景象。
南方日报记者曾报道过广东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情况。在南粤大地,文明新风正强劲地吹拂着乡野。
广东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五大行动为重要手段,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从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到积极培育文明的风尚,广东就像一位优秀的画家,正在绘制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全省已经建成了多达2.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这些中心就像星星之火,在传播文明的道路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超3000家长者饭堂的存在,为老人们托起了幸福的“食”光,那是充满温馨与关怀的画面。136条文化文物游径、39条美食旅游精品线路、20条红色及非遗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乡村旅游的繁荣之门,让乡村旅游变得热火朝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明新风的种子如同沐浴在阳光中的幼苗,茁壮成长,一幅既有现代文明魅力,又保留着浓浓乡愁韵味的南粤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方面,广东有着独特的方式。以江门新会人民会堂举行的“音乐党课”为例,党史金句的传诵、现场拉歌的比拼、全体合唱以及党史故事的讲解等活动,让“音乐党课”别开生面。这是江门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品牌上的大胆创新。
广东始终聚焦农村的需求、百姓的期盼以及群众的疑惑之处,致力于增强基层宣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于是,不断创新宣讲的形式,拓展宣讲的载体,精心培育并擦亮了像江门“音乐党课”、肇庆“肇城宣理”等20多个基层宣讲品牌。
哪里有群众,文明实践活动就像及时雨一样跟到哪里。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优势,开展的宣讲活动多达2万多场次,这些活动就像春风一样,惠及了8000多万人次的群众,让党的创新理论如轻盈的鸟儿,轻松“飞入寻常百姓家”。
广东还坚持将宣讲活动与培育宣讲骨干相结合。各地高校马院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共同组建了“百千万工程”宣讲团、好人宣讲团、青年宣讲团等2000多个。这样就形成了“思政教师 + 理论骨干 + 百姓名嘴”的宣讲矩阵,农村的宣讲队伍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
在移风易俗方面,广东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在广州荔湾湖公园,新人们穿着传统中式婚服,在亲友和街坊的见证祝福下,许下爱的誓言。近年来,广东深入推进婚俗改革,不断加强全国和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的建设,大力推广新式婚礼,组织像集体婚礼、音乐婚礼等简约又充满仪式感的婚礼形式。
中午的时候,惠州市惠城区惠民九如康养中心的长者饭堂就热闹起来了。老人们拎着保温袋、拿着饭盒,高高兴兴地来到这个熟悉的“老地方”聚餐。广东大力营造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开展了各种各样形式丰富、内容多彩的“敬老月”“九九重阳”全民健身等活动。全省建成长者饭堂超3000家,这是对老年人实实在在的关爱。
此外,广东还制定并实施了《推动殡葬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树立文明新风十项工作举措》,全面施行免费殡葬7项基本服务,大力推行海葬、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节地生态安葬率超过了63%,并且还推出了贴心的“云祭扫”服务。
广东大力倡导像“重意不重礼”“讲心不讲金”这样的优良传统。就像蛇年春节期间,推动小额红包、开门利是等习俗融入到各类春节主题文化活动中。广东的“过年红包图个好意头,拒绝比阔!”这样的理念风靡全国,“讲心不讲金”的文明风尚如同盛开的花朵,香气四溢,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同时,广东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广茂名“有喜事来种树”、汕尾“红事一碗茶、白事一碗粥”等新理念,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用现代文明的方式庆贺喜事、践行文明。
在改善乡村环境方面,广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干净整洁的街道村路,别具风情的农房,这都是广东努力的成果。广东狠抓生活垃圾清理、农村改厕提升、生活污水治理、“三线”整治等工作,以“清洁乡村、净美家园”为主题,广泛宣传村庄清洁行动的成果,全省创建了近12万个美丽宜居自然村。
为了让乡村既有景观韵味,又有颜值气质,广东强化农房设计指导。在乡村景观设计和风貌塑造中,充分体现岭南文化内涵和美学追求。出台了《岭南新风貌·广东省农房设计方案图集》,建立驻镇(村)设计师制度和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基地,完成农房风貌品质提升约23万户。
广东聚焦生态文明,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结合“三清三拆”工作,扩展利用空间开展植绿增绿活动,累计建设绿美生态小版块4.95万余个。同时推进装配式农房、光伏农房建设,2023年至今全省共建设改造绿色农房约1.4万户。
在打造文化空间方面,广东也积极行动。广东积极发挥全省2.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功能作用,打造了15个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综合体、文明实践街区,建成了像湛江“咱家铺仔”、河源“东江小寨”等特色阵地2.4万个。
为了不断优化文化供给,广东实施党政机关、文艺院团、国有企业与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广泛开展“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文化进万家”等文化艺术普及活动,组织举办“岭南文脉·薪火相传”“道德春联进万家”“艺美课堂”等品牌活动,开展特色民俗活动多达10万多场次。
如今,21个地级以上市岭南书院建设已经全覆盖。广东以5000家新华“悦读空间”等各类共享新型文化空间为带动,整合图书馆、书房、书吧等阅读资源,初步构建起“书院 + 书房 + 书吧”的城乡阅读新模式。
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广东也成果斐然。在东莞市虎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堂摄影大师课、一场“国潮”走秀和歌唱表演、一个丰富多彩的“文明夜市”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近年来,广东推动文旅融合,以产业兴旺来提振文明乡风。实施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广东出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建设指引(试行)》,重点打造首批10个特色镇,培育5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5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0个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
广东推动各地打造具有岭南特色和强大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精心设计了136条文化文物游径、39条美食旅游精品线路、20条红色及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支持80个村获评A级旅游景区,持续推动环南昆山 - 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广东推动发展乡村旅游 + 历史文化、红色遗址、研学体验等文旅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乡村自驾游,推出约百条四季自驾旅游线路;出台促进乡村酒店(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全省乡村酒店和乡村民宿等级评定划分标准,全省民宿经营主体数量持续增长。
在道德培育方面,广东也不遗余力。广东实施“礼在广东”道德培育工程,深化农村道德典型选树,擦亮“广东好人”发布品牌。去年以来共推选乡村地区身边好人89人,推动各地建设好人馆、乡贤馆、道德长廊、名人文化公园,开展慰问困难身边好人活动18次,崇德向善的氛围就像春天的气息一样,愈发浓厚。
广东高规格举办“榜样的力量·做新时代文明人”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好人盛典、2024年“广东好人”发布暨文明实践成果汇报和“微文明之星”致敬礼活动,创新全媒体好人故事宣发、传播及话题设置模式,各级媒体网络平台总触达量超1亿人次,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广东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好医生”“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评议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润校园 助力‘百千万’”活动,“岭南童谣”、深圳“行走的思政课”、汕头“同在阳光下”、韶关翁源“岭南乡村少年诗歌大会”等一批德育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讲好新时代文明乡风故事,广东利用好《文明与法》《文明观察》《新时代文明实践巡礼》等专栏,上线“广东民声热线”直播访谈节目(移风易俗专题),在广州珠村、佛山祖庙分别举办“情满七夕 德润天河”“欢乐中国年”等“我们的节日”全国主题示范活动。
如今,广东以小的切入点带动大的变化,推动全省乡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移风易俗风气盛行,探索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雨般滋润人心,让乡村文化像永不干涸的河流,生生不息。
广东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依托,在理论宣讲、移风易俗、环境改善、文化空间打造、文旅融合以及道德培育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力,取得了众多成果。这些成果涵盖了从乡村的物质环境建设到精神文化的丰富提升,让南粤大地的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明之风盛行,在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愁之间找到了平衡并不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