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探讨女频男主参演男频剧这一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影视市场的影响等多方面内容。
当女频男主踏入男频剧的领域时,观众是否还会像之前那样支持他们呢?就拿今年春节档来说,肖战主演的电影版《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预售时,靠着粉丝的力量,预售总票房达到了2.95亿。可等到电影正式上映,实际票房远远没有达到预期,豆瓣评分也只有5.3分。之前王鹤棣在新剧里的表现也引起了很多争议。不过,原著小说在起点读书平台上可是有超过1400万的书粉,还长期在男生畅销榜前列呢。女频男主(这里特指那些主要参演女频剧服务女观众的男演员)参演男频剧,其实是一种“双向奔赴”。从剧方角度看,他们看中的是女频男主积累的庞大流量以及粉丝群体的购买力。而对于演员来说,他们希望能通过参演男频剧拓宽自己的戏路,突破原有的角色定位,从而扩大自己的受众范围。在过去差不多20年里,女频剧在影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男频剧选择女频男主,可以说是一种“自救”的办法。但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说,这一策略要想成功,前提是剧集本身要能够吸引并且留住男频剧的核心受众。而且,男演员作为男频剧宏大复杂价值观的承载者,想要出圈不仅要有好的剧情和人设,自身的演技也要能够胜任情感剧之外的更多类型,要在更广泛的题材里展现自己的实力。那么这场剧方和演员的“换乘恋爱”要怎样才能成功呢?路又在哪里呢?男频剧“换乘”女频男主的时候,粉丝的狂欢是不是只是孤芳自赏呢?女频男主跨界参演男频剧时,主要集中在武侠、军旅、权谋探案这三类题材的剧集。在武侠剧集方面,女频男主大多选择经典IP。像肖战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饰演郭靖,陈哲远和胡一天凭借“校园男神”角色走红后,出演古龙经典IP《绝代双骄》,曾舜晞在《倚天屠龙记》里饰演张无忌。这些经典IP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受众基础广泛,也给演员提供了很大的表演空间。另外,近年来热门武侠小说改编剧如《武动乾坤》《月上重火》等也成为热门选择。在军旅题材上,肖战和杨洋分别在《王牌部队》和《特战荣耀》中担任主演。这两部作品都是围绕军人的成长展开核心叙事的:从新兵的懵懂青涩,到在军队里历经磨砺逐渐成长为成熟、坚毅的优秀军人,生动地呈现了军旅生涯中的成长历程。在权谋探案剧方面,这类剧集背景多设定在民国或者古代,演员阵容常常采用“男偶像+老戏骨”的搭配模式。比如曾舜晞在《孤舟》中和张颂文合作,陈哲远在《暗夜与黎明》里搭档聂远,这种组合不仅给剧集注入了青春活力,还借助老戏骨的深厚演技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准。武侠、军旅、权谋探案这三种题材都是典型的男频叙事,核心逻辑是围绕男性主角的成长、权力争夺和英雄主义展开的。在武侠剧中,主角通过武学修炼和江湖历练最终成为一代宗师,体现的是男性角色对力量和地位的追求;军旅题材强调男性在战场和训练中的蜕变,凸显角色的刚毅和果敢;权谋探案则是通过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智力博弈,展现男性角色的运筹帷幄和掌控力,女性角色在其中是服务于男性角色的成长或者情感需求的。在男频逻辑里,男主角的吸引力源于“成长性”和“英雄性”的双重塑造。男主角凭借武力、智力或者权谋实现逆袭,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外部成就,这种叙事满足了观众对自我实现的幻想。男频剧通过设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比如复仇、夺权、拯救世界等)和高频的爽点(如战斗胜利、智力碾压、情感征服等),不断制造情感高潮,和观众形成深度交互。男主角的性格特质和情感关系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投射,推动IP成为经典,形成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相比之下,女频剧的核心驱动力和爽点机制就完全不同了。女频叙事更注重“情感”和“关系”,爽点大多源于情感征服、关系反转或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内在的情感体验和关系网络的构建。男性主角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也不一样,更多是作为女性主角的情感对象或者关系网络的一部分,功能在于推动女性主角的情感成长或者自我觉醒。男频剧引入女频男主其实不难理解,主要是为了扩大女性受众范围,从而实现流量最大化。但是从当前市场反馈来看,这一策略成功的先决条件是保住男频剧的基本盘——也就是要满足核心男性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不然就会陷入舍本逐末的市场困境。例如,从IP受众画像来看,《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基本盘应该是男性,金庸作品的男性读者占比超过60%。然而,灯塔数据显示,该电影的观影群体中女性占比却高达79.4%。今年春节走进电影院的男频观众,原本期待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看到力量成长、江湖纷争和英雄主义,可这部剧却把重心放在了男主角的情感线上,对原著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简单处理,很难唤起观众对家国情怀、热血冒险的共鸣。原本武侠中紧张刺激的情节推进被冗长拖沓的叙事打断,而且情感线大多围绕肖战饰演的角色展开,就像是为了迎合女性粉丝而设置的。这样一来,影片就和男频基本盘越来越远,逐渐变成肖战粉丝圈内部的一场狂欢。在过去二十年间,女频题材在国内荧屏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此之前,大小荧幕一直都是男频题材的天下。从历史剧来看,《戏说乾隆》《包青天》《三国演义》《康熙王朝》等作品凭借宏大的叙事格局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收获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广泛的影响力。战争警匪题材方面,《亮剑》《重案六组》等剧集以男性警察或者犯罪分子为主角,展现了男性在特殊职业背景下的英勇和智慧。当时武侠IP的男频改编剧也很火爆,1994年大陆第一部金庸改编剧《书剑恩仇录》播出,《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等剧集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千禧年前后,内地制作团队主导的金庸武侠剧改编迎来了黄金期。这个阶段是IP改编剧的起步阶段,为后续的网文IP改编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同时期,女频题材的剧集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家庭和都市爱情领域。尽管如此,这些作品依然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例如,1990年播出的《渴望》最高收视率达到了90.78%。真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频IP改编剧直到1998年《还珠格格1》的播出才出现,其发展滞后于男频题材。此后,两种题材各自发展。2010年前后,网文IP改编为影视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以《步步惊心》《甄嬛传》为开端,大量女频IP改编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占据市场高位。这些作品以女性视角为核心,融合了爱情、权谋、成长等多重元素,逐渐成为影视市场的主导力量。此后,女频剧在题材和形式上不断创新,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与此同时,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男频IP,在当时却陷入“不敢改编”的困境。因为男频通常构建了庞大而复杂的世界观,篇幅宏大、题材繁杂,影视化后难以在有限的剧集内完整呈现。而且场面还原难度大、创作周期长,导致制作成本高昂,而市场预期又不明确,缺乏成功范例和成熟的改编模式,使得影视公司望而却步。从行业角度来看,男频与女频叙事的真正分水岭出现在2015年左右。这一时期,改编自男频网文的“大男主剧”开始出现,试图和女频的“大女主剧”分庭抗礼。例如,鹿晗主演的《择天记》、王源主演的《大主宰》以及杨洋主演的《武动乾坤之英雄出少年》,都是以男主角的成长和逆袭为主线。同期的女频IP改编剧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则是以爱情线为主,强调男女主角的情感纠葛。当时,制作方普遍采取“流量先行”的策略,以迎合市场对流量明星的狂热追捧。在选角和创作上,这种策略呈现出明显的“女频化”倾向,却并没有有效解决男频IP改编所面临的诸多核心难题,大部分剧集最终都陷入了收视率和口碑双低的困境。在男频剧的选角中,主演是承载剧集世界观的核心,其与角色的适配度要从四个维度考量:生理特征(骨相/体态/声音)、表演范式(动作戏/微表情控制)、精神气质(力量感/谋略感)、受众预期契合(书粉画像重合度)。对于男频选角而言,“形似与否”往往是原著粉丝的首要关注点。例如,在《择天记》中,鹿晗的外貌虽然精致,但缺乏原著中陈长生应有的坚毅和沉稳气质。在《大主宰》中,王源的稚嫩形象和牧尘成长为“大主宰”的霸气成熟形象存在较大差距。相比之下,《武动乾坤之英雄出少年》播出前,杨洋凭借自身的少年感与角色“林动”的形象高度贴合,曾备受原著粉丝和观众期待。但剧集播出中,“神似与否”才是最为关键的,这是对演员声台形表和对角色理解力的全方位考察。例如肖战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说台词时,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让人很出戏。反观张若昀在《庆余年》“醉酒背诗”的名场面中,会根据诗词歌赋的内容和情感起伏,利用胸腔共鸣来控制声音的轻重缓急,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吟浅叹,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愤懑与豪情。杨洋的形象与林动的少年感较为贴合,但在诠释角色“痞气”这一性格特点时,他的表演方式是频繁挤眉弄眼以及过多的小动作,被观众认为过于“油腻”,影响了角色的整体呈现。最终,该剧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为4.4分。男频小说叙事结构复杂,常以主角成长为主线,融入庞大世界观和众多支线情节,大部分影视改编都未能做到合理简化。例如,《择天记》人、妖、魔三族并立,修行体系独特,剧中三族差异刻画模糊,修行境界展现随意,破坏了世界观的严谨性。此外,在男频剧的改编中,奇幻场景和战斗场面是吸引观众的关键看点,这些元素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场景搭建和特效制作。然而,《大主宰》中的北苍灵院、《择天记》中的凌虚阁以及《武动乾坤之英雄出少年》中的远古战场,都曾被观众质疑过于悬浮和失真。在《择天记》中,陈长生与黑袍的战斗场面,法术特效设计简单,动作僵硬,人物与特效融合差,缺乏紧张刺激感。这些问题可能与主创团队过于依赖顶流明星有关,主演的高额片酬可能占据了较大比例的制作成本,从而导致在特效、剧本等关键环节的投入相对不足。尽管男频IP改编剧普遍面临困境,但仍有优质作品成功突围,《琅琊榜》《庆余年》两部作品通过叙事和风格的创新,成功实现了“男频一般向”的转型。《琅琊榜》以群像叙事为核心,不仅展现了男性角色的权谋与智慧,还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为女性观众提供了“磕CP”的空间,打破了性别界限。而《庆余年》则在权谋主线中融入轻喜剧元素,以幽默诙谐的方式缓解了剧情的沉重感,进一步拓宽了观众群体。这些剧集能够成功破圈,关键因素在于世界观构建、场景呈现以及演员表现均达到了较高水准,没有出现明显的短板。对于男频剧来说,演员粉丝与原著粉丝的需求往往存在一定的错位。因此,改编的功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爆款男频剧不仅打破了男频剧的固有局限,还展现出男频IP跨越观众“性别鸿沟”的巨大潜力,为资本注入了更多信心。如果说男频题材选择女频男主是为了自救,那么女频男主的选择则更多是为了个人演艺事业的发展与提升。在女频剧中,男主角通常扮演较为辅助的角色,番位也往往让位于女演员。因此,担纲男频剧似乎成为众多男演员影响力和实力的试炼场。客观来看,男频剧主角通常面临更宏大的场景格局和复杂的情感关系,这为演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此外,成功驾驭男频剧还能为演员带来更高的行业认可度和资源倾斜,从而进一步推动其咖位的提升。李现在《亲爱的,热爱的》大爆之后,接连担纲《剑王朝》《群星闪耀时》等男频剧,但这些作品的收视率和话题热度都不如预期。近年来让他再度火爆的依然是在两部女频剧中扮演深情款款的满分男主——2023年《去有风的地方》中的谢之遥,以及2025年《国色芳华》中的蒋长扬。杨洋的演艺轨迹也颇为相似,他在《武动乾坤之英雄出少年》《特战荣耀》等剧中担任男主,试图展现硬朗阳刚的男性魅力,拓展演艺版图。但相较于早期在《微微一笑很倾城》中饰演的“肖奈”,以及《你是我的荣耀》里的“于途”,这些作品的影响力与受众反响明显较弱。女频男主的出圈通常依赖于细腻的情感演绎和强烈的角色性魅力。李现在上述两部爆款女频剧中,通过精准的微表情和细腻的动作设计,如眼波流转、宠溺的神情以及体贴入微的动作,创造了诸如“窗边告白”“甜蜜送药”等经典名场面,但这些优势在男频剧中却难以直接复用。男频剧更强调世界观构建、剧情张力和动作场面,情感表达往往居于次要地位。因此,女频男主在转型男频剧时,不仅需要调整表演方式以适应新的叙事风格,还可能面临受众基础的“归零”风险。这种转型既是机遇,也是对演员适应能力的严峻考验。女频男主的受众认知和消费偏好,如“磕CP”、二创糖点等,在男频题材中几乎无用武之地。这种叙事和受众偏好的差异,使得女频男主在转型男频剧时难以直接触达目标受众,甚至可能面临受众圈层的错位,进一步增加了市场适应的难度。影视行业中,男频剧常被视作一块“很香的饼”,尤其对于那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演员而言。这类剧集往往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国民度,扩大影响力,从而实现从“偶像演员”向实力派演员的转型。以胡歌和张若昀为例,他们通过出演《琅琊榜》、《庆余年》等男频大剧,成功摆脱了“偶像演员”的标签,此后能够担纲《繁花》这样的高品质大制作项目,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影视圈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今在遍地女频的时代,男频剧犹如一支回报高但风险也高的股票。高回报的背后,是对剧本质量和演员表演的极高要求。剧情、人设和演员表演相互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对原著情节进行了大幅删减和改动,却没有合理的过渡与铺垫。郭靖的性格刻画流于表面,缺乏原著中那种质朴、坚毅且心怀天下的厚重感,无法引起男频观众对角色的情感共鸣。最终,演员也难以依靠电影实现更大范围的出圈。当我们在讨论女频男主转型困境时,本质是在追问影视工业是否能理清“世界观先行”的制作逻辑,建立演员“角色人格大于偶像包袱”的表演信仰。如果只是简单地用“女频男演员 + 男频大IP”就妄想覆盖全人群,看似是一场精准的资源配置战,实则是让位于偶像经济和平台数据法则。而近期在“《哪吒》突破120亿预期、是20个《射雕》的票房”对比下,一再证明了流量经济只会带着影视行业越走越窄。
女频男主参演男频剧这一影视现象。从市场现状、题材特点、演员适配度、IP改编困境以及转型机遇与挑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这种现象背后的商业考量、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对演员和影视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强调影视制作不应过度依赖流量经济,而应注重内容质量和演员与角色的深度融合等多方面因素。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