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描述法国葡萄酒产业正面临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寒冬,从产能过剩、消费群体变化、新兴产酒国冲击等多方面阐述产业危机的表现和原因,还提及了酒农们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有着“上帝馈赠”美誉的法国葡萄酒,如今正在经历着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酷的产业寒冬。在法国,从闻名遐迩的波尔多,到充满韵味的勃艮第,从香槟区再到朗格多克,曾经弥漫着浓郁酒香的葡萄园,如今却被破产清算的阴霾所笼罩,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股紧张的“硝烟”味。
据法国《世界报》近期报道,法国的葡萄酒产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沼。总体过剩的规模相当惊人,达到了4亿至5亿升,这一数量如果用来填满奥林匹克游泳池的话,几乎能填满近200个。由此引发的价格崩盘、酒庄倒闭、工人失业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正在持续不断地发酵。
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清晰地显示出了法国人葡萄酒消费量的急剧下降。1945年的时候,法国人均年消费葡萄酒的量高达136升,可是最新的数据表明,这个数字已经暴跌至38升,降幅超过了80%。法国凯致商学院的教授杰高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法国人减少葡萄酒的饮用量其实并不令人感到奇怪。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酒水饮料的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法国的年轻人,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啤酒、烈酒和无酒精饮料,传统葡萄酒对他们的吸引力在不断地降低。这种消费趋势的变化在家乐福超市的货架上就体现得非常明显。家乐福的采购总监透露:“30岁以下顾客的红酒购买量同比下降了47%,我们不得不把原本用于摆放红酒的货架空间让给罐装鸡尾酒和康普茶。”
经济衰退也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里昂的郊区,45岁的卡车司机皮埃尔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5年前,我每周能够喝两瓶价值8欧元的葡萄酒。可是现在呢,汽油的价格上涨了20%,我的生活成本增加了,我只能每个月喝一次葡萄酒了。”
而法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的更大危机则是来自于其他新兴产酒国的冲击。在智利中央山谷的那些机械化庄园里,一瓶成本仅仅只要2欧元的赤霞珠葡萄酒,正通过跨境电商的便捷渠道大量涌入欧洲市场。美国纳帕谷的精品酒庄更是借助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其高端酒的出口单价已经超过了勃艮第特级园。然而在法国,那些产量占全国60%的中低端酒庄,却依旧在沿用着上个世纪的生产模式。波尔多高等商学院的教授马丁指出:“当法国人还沉浸在自己的传统酿造模式中自满时,其他国家已经积极地运用先进的技术来优化葡萄的种植了。”
法国海关的数据表明,在过去的十年间,法国在全球葡萄酒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从35%不断萎缩至28%,而智利、南非等国的市场份额却翻了一番。
法国有这样一句俗话,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就是“开了一瓶红酒,就得把它喝完”,表达的是一种一不做二不休的决心。可是在当下,那些辛苦酿造出来的美酒却只能被“白白辜负”。
“我的祖父种植了50公顷的神索葡萄,可是现在根本没有人要这种高产品种。”34岁的第五代酿酒师安托万在社交媒体上无奈地诉苦。法国波尔多产区的酒农们纷纷表示,由于葡萄酒产量过剩,再加上销量不断下降,导致库存大量积压。酒窖里的存货堆积得像小山一样,根本无法处理,甚至连下一季成熟的葡萄都没有地方存放了。在朗格多克的仓库里,近亿升的廉价餐酒滞销,酒商们只能自我解嘲说:“把酒倒进下水道比卖出去更划算。”
或许正如波尔多大学的产业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所说的那样:“法国葡萄酒需要一场‘创造性破坏’,让那些失去竞争力的酒庄自然地消亡,从而让真正能够传承风土文化的酒庄在市场的洗礼中获得重生。”在勃艮第著名的“勒桦酒庄”里,传奇酿酒师拉露·比兹 - 勒桦依然坚持着手工耕作,她坚定地说:“风暴过后,只有根扎得最深的树才能活下来。”
本文总结了法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多重危机,包括产能过剩、消费群体变化、新兴产酒国竞争等。这些危机导致法国葡萄酒产业份额下降、酒庄面临倒闭、库存积压等问题,而法国葡萄酒产业或许需要经历变革,淘汰缺乏竞争力的酒庄,让优秀的传统酒庄在市场洗礼中重生。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9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