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123亿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成都文创产业在这部电影背后的发展情况,包括成都文创产业的成果、独特的创新逻辑以及背后的多种推动因素等内容。
据网络平台消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累计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票房)达到了惊人的123亿。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不仅有光线传媒市值的飙升、导演饺子的成功,还有成都这座城市的巨大收获。
在这一“百亿补贴”般的项目中,成都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随着电影相关制作幕后和花絮的不断曝光,成都这座城市迅速走红。
连续十多天,公众号“成都发布”都在推送《哪吒2》的相关报道,这无疑表明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成都造”电影。毕竟,导演饺子是四川人,他的制作团队可可豆动画就扎根于成都。而且在电影的角色设计、美术制作、视觉特效等各个环节,都有成都本地的影视公司参与合作。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哪吒这个IP诞生在成都并非偶然,早在20年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一、成都,收获满满
春节期间,《哪吒2》的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呈现出“高开疯走”的态势。作为魔童哪吒的诞生地,成都在许多公园和景区摆放了主角们的实体雕像,引得游客纷纷前往可可豆动画门口打卡。
图源:成都发布
在可可豆动画附近,分布着多家参与《哪吒2》制作的成都本土企业。像打造动态分镜系统的星阅辰石、负责三维场景渲染的艾尔平方、主打视效制作的墨境天合、负责美术前期制作的画心科技、参与角色配音的声娱文化等。
《哪吒2》的片尾列出了138家国内动画公司的名字,其中成都就占了20家,数量仅次于北京。如此一来,在电影中看到众多四川元素也就不足为奇了。
例如说着川普、憨态可掬的太乙真人极具喜感;陈塘关百姓的竹椅盖碗茶,源于导演饺子在成都茶馆三个月的采风;呆萌迟钝的“结界兽”,原型是三星堆的青铜人头像和金面具;影片中捕妖队站在金色大树枝干上像果实一样,这棵树的灵感来自成都市的市树银杏树;儿童哪吒的配音演员吕艳婷自考上大学后就未离开过成都;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四川传媒学院的多名师生也参与了电影的制作和配音。哪吒的火爆,直接带动了成都的热度。据部分景点周边商家透露,近期客流量较平时增加了约3倍。而且为了支持自家的IP,成都市民也非常给力,到目前为止,《哪吒2》在成都的累计票房在全国排名第3,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二、一座低调的文创之城
以前提到成都,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网红、熊猫和火锅,但近年来文创已经成为成都的重点产业。
2023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500亿元,同比增长13.9%,占GDP比重的11.65%。在游戏领域,成都孕育出了像《王者荣耀》这样全球领先的手游团队;在动漫领域,打造出了《哪吒》系列电影、《十万个冷笑话》(艾尔平方旗下作品)、《镇魂街》、《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星阅辰石旗下版权)等热门作品。
这一系列成果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02年起,成都开始布局游戏产业,几年后,新建的成都天府软件园汇聚了腾讯、盛大、金山、网易、育碧等国内外游戏大厂。随着产业集聚效应的显现,产业生态逐渐完善,成都的网络游戏相关企业超过7000家。由于游戏和动漫行业关联度极高,这为产品研发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有业内人士称,“在成都,只需10分钟路程,就能组合出理想的(动画)制作团队”,可能吃顿饭的时间就能解决制作流程中的难题。
2013年,可可豆动画的前身——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入驻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当地提供了房租减免、技术共享、业务对接等扶持,帮助它度过初创期的难关。2015年,腾讯天美工作室团队在成都经过多年耕耘,推出《王者荣耀》并大获成功。相隔十年,成都先后培育出游戏界和动画界的爆款IP。文创产业在成都能够发展壮大,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天时
当下,国民对文化和精神需求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会从以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变为以医疗、教育、文化、信息、金融、旅游等服务消费为主,我国人均GDP在2019年突破1万美元。随着物质基础不断丰富,国民更加注重深层次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追求。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更关注自我表达,文化产品是很好的载体,比如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台词。从《黑神话:悟空》的走红到李子柒的出圈,都在验证这一时代转型逻辑。
2. 地利
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像李白、杜甫所代表的诗歌文化,武侯祠所代表的三国文化,还有都江堰、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地理名迹,这些都为文创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川剧、蜀绣、茶艺等千年文化元素,能为年轻人提供无尽的灵感源泉。
图源:视觉中国
与游戏、动漫、影视等文创产业相关的专业院校,如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等都位于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文创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在消费市场方面,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占据重要地位,能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产生强大的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拓展文创产业的发展空间。
3. 人和
城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成都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给钱 + 抢人”。首先是资金支持,早在2012年,成都高新区就率先出台《成都高新区加快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房租减免、税收奖励、人才补贴等方面扶持创业企业,可可豆动画就是受益者。2024年,成都高新区发布《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对数字文创领域大力扶持,最高补助可达3000万元,并设立2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基金,覆盖全产业链。其次,近年来成都通过一系列政策在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中脱颖而出。例如2016年出台的《成都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办法》,符合条件的专家、企业家带着文创项目和品牌到成都发展并作出重大贡献的,最高给予300万元资金资助。2017年,《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提出,对市域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领域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人才,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成都在吸引年轻人方面成效显著,从2010年到2023年,成都常住人口从1512万增加到2140万,未来有望成为新的“人口第三城”。
《哪吒2》的出现不是偶然,爆款不是凭空出现的奇迹,而是城市基因与时代脉搏共振的结果,所谓一鸣惊人的背后是长期布局和默默耕耘的必然。
三、成都,催生独特创新逻辑
在城市竞争中,北上广深杭往往是焦点,被外界视为“慢节奏”的成都存在感似乎较弱。但从《哪吒2》的爆火可以发现,成都独特的城市个性催生出独特的创新逻辑,概括来说就是“慢生长”。
所谓“慢生长”包含三个层次,即活得久、成本低和允许试错。首先是活得久,可可豆动画在成名之前熬过了6年时光。2009年,饺子成立“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可可豆动画前身),以创作顶级国产原创动画为目标成立公司。如今人们惊叹于《哪吒》的成绩,却很少知道这个工作室曾经默默无名。最初他们靠承接3D动画广告项目、酒企广告、手机游戏美术设计和制作动画短片为生。当彩条屋影业找到饺子时,饺克力动画工作室非常穷困。但正是这种虽穷却坚持的精神打动了投资方。2015年,饺克力动画工作室更名为可可豆动画,开始创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可可豆动画用6年慢慢成长,积累了大量经验,才有了《哪吒》系列电影。在成都,这样的创新型公司不少,它们初创时虽困难,但平均存活期长,最终成长为各自领域的明星。
其次是成本低。对于创业者来说,成功重要,付出的代价也重要,成本低意味着代价可能更低。例如为《哪吒》做视觉特效的墨境天合,距可可豆动画仅100米左右,还参与过《黑神话:悟空》《流浪地球》的制作。2017年,墨境天合的一些员工因北京买房压力大、落户难影响子女读书而选择到成都开分部。成都的低房价、低租金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保障了《哪吒》这种长达五年的项目研发周期。“不是北京和上海去不起,而是成都更有性价比。”有成都创业者表示,当年第一代产品研发用了一年半,要是在东部一线城市,队伍可能早就散了,但在成都大家比较笃定,不那么追求效率,反而成就了现在的公司。相比北上广深,成都创业成本低、包容性强,吸引了很多从一线城市离开的年轻人。
最后是允许试错。创新离不开试错,如何在试错的同时活下去呢?例如智能投影行业的极米科技。2012年,四川人钟波带领团队回成都创业,最初蜗居在郊区的3层土坯别墅里,一层生产、二层研发、三层睡觉。随着产能扩大,场地不够用,2013年入驻成都天府软件园的独立办公大楼,享受场地租金、税务服务等优惠政策,第一年办公房租全免,第二年房租减半。此外还享受政府专项服务,如办理电子发票遇到难题时,相关部门现场办公解决。极米要打造“一款具有未来感的电视”,从0到1的创新之路困难重重。连续几年,钟波带领团队死磕技术和产品,不满意的样机一律当众砸毁,累计砸毁至少50台,被称为“极米锤”。2016年极米处于亏损状态,备战“双十一”时现金流紧张,先后向地方政府申请“科创贷”200万元、500万元,获得资金支持后扭亏为盈。2017 - 2018年,面对更大营销开支,再次申请“科创贷”后步入高速发展。2018年前三季度,极米科技以40万台出货量位居第一,终结了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15年的称霸局面。当地方政府有耐心陪伴初创企业成长,企业就更有试错的勇气,不会轻易迷失初心,只有让人踏实安心,这片土地才会诞生长期主义。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123亿背后,成都文创产业有着诸多收获。成都在这部电影的制作中参与度极高,这背后是成都文创产业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文创产业在成都的壮大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同时成都独特的城市个性还催生出“慢生长”的创新逻辑,包括活得久、成本低、允许试错三个层次,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成都文创产业不断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