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这本书展开,阐述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既有快速发展带来的繁荣景象,如各种智能设备的涌现,也提到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如30个国家签署《布莱切利宣言》。同时介绍了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创作背景、书中关于信息网络的观点,包括信息网络的魅力、自我修正机制以及智能时代面临的问题等内容。
事物的发展从来都是充满矛盾的,就像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历程一样。回溯到2016年末,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这一事件,仿佛是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前奏。在之后的短短几年间,人工智能就如同春笋在春雨后疯长一般,迅速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无论是车间里忙碌的机器人,还是在空中翱翔的无人机,亦或是在道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有在全球科技展会上吸引无数目光的机器狗等智能设备,它们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就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人们心中的担忧也与日俱增。到了2023年,近30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布莱切利宣言》。这一宣言可不简单,它可是全球首份针对人工智能的国际性声明,其目的在于表达对未来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可能威胁人类生存的担忧。说起人工智能相关的书籍,就不得不提到以色列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2016年的时候,他推出了一本轰动世界的《人类简史》,这本书在20多个国家都热销。借着这股热潮,尤瓦尔后来又创作了《今日简史》《未来简史》等畅销书籍。尽管《未来简史》已经对蓬勃发展的智能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但尤瓦尔似乎觉得还不够,于是便有了这本专门为智能发展而著的《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尤瓦尔把智能的核心聚焦在“信息”这个关键要素上。他带着读者开启了一场追溯人类信息发展源头的奇妙之旅,从最初人类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的诞生,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就像梳理出一条由信息网络构建而成的、粗壮且清晰的历史脉络。就像他以往的写作风格一样,这本书有着很强的问题导向。他试图探寻信息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到底隐藏着哪些危害,而人类又该如何从历史的发展进程里,找到预防智能可能带来灾难的明智之举。**一、信息网络的独特魅力**“在开始探讨信息网络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之前,我们得先来思考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信息到底是什么呢?”在本书的序言末尾,尤瓦尔看似不经意地抛出了这个问题,但却犹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尤瓦尔之前给出过“信息是维持网络联结的黏合剂”这样的定义,可这却难以涵盖“信息”这两个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从古至今,人类在信息交换方面一直走在万物的前列,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才能够团结协作、抱团取暖,从而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尤瓦尔看来,信息交换并不一定就会形成分工协作的网络。毕竟在自然界中,动物们或多或少也存在信息交换,但是它们却没有像人类一样进化成高级动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没能通过信息交换构建起庞大的网络。尤瓦尔指出,信息网络的构建与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故事和官僚制度。当人类开始从树上来到地面生活的时候,也许最初只是单纯的模仿行为。但是在180万年前,当人类逐渐走出非洲大陆的时候,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猛兽横行,更为合理的推测是,那些勇敢的“先驱者”通过原始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场景,这便是原始故事的魅力所在。随着文字、印刷术以及无线电等技术的相继诞生和发展,官僚话语体系下的故事影响力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不断迭代,持续地“塑造出风格迥异的人类社会”,进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迈进。智能技术可以说是信息网络发展到了高级阶段的产物。尤瓦尔认为这个阶段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截然不同,更不用说人类是否已经为这个技术的发展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过去,碳基的神经元受到有机生物化学的诸多限制,而硅基芯片却能轻松摆脱这些限制。”智能具有很多优势,它可以永不休眠,不会死亡,更重要的是,凭借强大的算法,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出超乎人类想象的各种方案。例如,AI技术在新药研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使得新药研发的速度大幅提高,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同时,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智能设备,特别是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战争模式。但是,智能技术也无法逃脱矛盾定律的束缚。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虽然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但同时也可能带来难以预估的难题。尤瓦尔指出,虽然人类能够建立大规模的合作网络从而获取巨大的力量,但是这些网络的构建方式决定了人类在运用这些力量的时候常常并不明智。与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智能技术在阻止生态崩溃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在遏制虚假信息方面也没有明显的效果,对于人类最为紧迫的温室气候问题仍然是无能为力。对于智能技术的未来,尤瓦尔严肃地警告说:“我们正在一头扎进一个可能会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二、自我修正机制的困惑**2005年,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目睹全球化蓬勃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迅速扩展其影响力之后,兴奋地宣称世界正在变平。然而,事实证明,托马斯对于信息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改变过于乐观了。尤瓦尔在分析了近年来全球各地信息网络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后指出,这个世界并没有像托马斯所想象的那样因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平,反而因为文化、政治等因素形成了越来越多自成体系的“信息茧”。“人类社会分裂成一个又一个的信息茧,这不仅会导致经济对抗和国际局势紧张,还会催生出各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1932年,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担忧:随着社会文明高度智能化,人类会逐渐被边缘化。对于那些能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智能“生命”来说,曾经创造出智能的人类,其存在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小,只有极少数高智商群体还能勉强被利用。所以,大多数人会被归为“无用”的群体,只能像机器一样度过机械而枯燥的人生。信息,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没有任何偏好的中性概念。尤瓦尔坚信,信息并不一定就会带来真相,只是由于权力的偏好,信息可能会变成一道道具有选择性的题目,半遮半掩,从而在社会中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的信息“匮乏时代”,人们对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充满敬畏。但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以及个人知识结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信息的权威性越来越取决于读者的自我判断能力。然而,反观当下,信息的发展早已从过少走向了过多、过滥的状态。面对互联网上难以辨别的海量信息,人类的判断能力逐渐被网络噪声所淹没。在梳理了信息网络发展的历史之后,尤瓦尔认为可以找到避免智能无序发展的“金钥匙”,那就是自我修正机制。尤瓦尔所说的自我修正机制,其灵感来源于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尤瓦尔指出,科学之所以能够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正是因为它允许对现有的理论进行质疑和挑战。科学家的工作基于“证据至上”的原则,一项理论如果得不到新证据的支持,就可能会被修正甚至被推翻。科学界的机制不仅允许理论的修正,甚至还鼓励这种修正。科学的发展依赖于学者们不断地检验、反驳和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尤瓦尔甚至认为,自我修正机制是人类避免自我毁灭的最有效工具。简单来说,人类自己造成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人类自身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三、智能时代的隐患与希望**根据全球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的预测,到2030年的时候,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如此可观的市场前景,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涌入这个已经火热的赛道。随着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算法技术也在以几何量级的速度提升。然而,依托算法的智能技术必然会存在偏见,毕竟制定算法规则的是人,而人是存在偏见的,这就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引导人们形成带有更多偏见的认知逻辑。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算法体系的容错机制是否能够承受得住庞大互联网可能出现的失控局面。智能肯定不是人类文明的终点,就像过去的那些科技一样,每次飞跃式的发展都会让人类感到有些措手不及,比如20世纪核技术的飞跃发展时,人们就普遍感觉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虽然人类对智能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充满担忧,但是在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之后,尤瓦尔仍然选择相信人类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自我修正机制。可以确定的是,具有普遍约束意义的自我修正机制的建立,必然离不开全人类的团结协作。然而,“现在全球合作之所以如此困难,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合作就得先消除所有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差异”。曾经被托马斯寄予厚望能够将世界变平的互联网,最多也只是以物理的方式将各地、各民族、各种文化连接在一起。谈到合作,尤瓦尔认为,人类合作的前提并不是彼此相似,而是拥有能够交换信息的能力。只要我们能够互相交换信息,就有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的故事,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毕竟,这正是我们智人成为地球优势物种的主要原因。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尤瓦尔的这个观点就是求同存异,也就是在寻求共同点的过程中逐渐化解分歧。同时,构建全人类共同遵守的自我修正机制,需要针对人工智能制定并维持一套国际协议。然而,达成并自觉遵守国际协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想之前全球多个国家签订的遏制温室效应的气候协议,最先退出的却是那些实力更为雄厚、经济更为发达的欧美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构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在现阶段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尤瓦尔并不悲观。他在书的最后写道:“好消息是,只要我们放下自满、不要绝望,就能够打造有制衡机制的信息网络,不让权力失控。”确实,人类在历史上无数次跨越艰难险阻,不都是在反复试错中才找到解决办法的吗?
本文总结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矛盾现象,介绍了《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包括作者的创作思路、书中对于信息网络的看法,如信息网络的魅力、自我修正机制以及智能时代的问题等。同时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应如何应对,强调了人类自我修正机制的重要性和构建国际协议的艰难性,但也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信心。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