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人寿在保费规模壮大后不断举牌多家上市公司成为举牌“大户”,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存在净利润波动、投资收益率低、负债端压力等诸多问题,还探讨了公司目前面临的高票面利率存量债券等潜在压力及应对方向等情况。
长城人寿近年来保费规模不断扩大,这为其举牌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长城人寿在举牌市场相当活跃。就拿2025年来说,2月21日,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人寿”)发布了一则举牌中国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务”)的公告,表明其买入2000000股中国水务股票,总共持有82000000股,在上市公司总股本中的占比达到了5.0235%。而且这并非2025年的首次举牌,早在2月12日,长城人寿就举牌了新天绿能(H股),以每股均价3.7953港元增持246.2万股,使得持股比例从4.87%上升到5%,触发举牌。不仅如此,还多次增持H股,像秦港股份就分别增持了136.1万股、100万股、100万股,总共涉及资金约703.81万港元,持股比例也跃升到26%。
回顾2024年,长城人寿也是动作频频,先后举牌或者增持了诸多上市公司,例如绿色动力环保、赣粤高速、城发环境、江南水务、无锡银行等。从这些举牌的标的来看,大多呈现出“高股息”和“区间高ROE(净资产收益率)”的特征。业内的资深人士指出,促使险资积极进入市场的主要因素是长期债券收益率持续走低。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上本就面临收益挑战,作为固定收益类投资的重要参与者,其负债成本相对固定,长债利率下降必然导致债券投资回报减少。并且险资偏好低信用风险项目,当优质固收产品供应不足时,“资产荒”现象就更加明显。不过,险资频繁举牌需要大量资金,市场波动可能严重影响其财务状况,长城人寿作为举牌“大户”,必须权衡短期收益和长期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强化金融监管、倡导“脱虚向实”的背景下,要避免因激进举牌引发系统性风险。
与举牌的活跃表现截然不同的是,长城人寿的经营情况令人担忧。1月24日披露的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达到260.79亿元,同比增长13.2%;净利润为1.6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成功扭亏为盈,但是2024年第四季度却亏损了3.67亿元。进一步分析,其2024年第四季度投资收益率仅仅只有1.24%,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是负值。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投资回报效率,越高则盈利能力越强;总资产收益率侧重于评估险企整体运营健康状况,展示险企使用所有资产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在负债端,2024年分红险和万能险净流出高达30.18亿元,虽然传统寿险规模保费和贡献度持续增长,对公司有一定支撑,但万能险规模的剧烈波动以及存量债券高票面利率的拖累,给公司财务成本带来沉重压力。从历年情况来看,长城人寿的净利润起伏不定,2016 - 2023年分别实现净利 - 5.19亿元、- 7.23亿元、- 15.93亿元、0.92亿元、1.35亿元、1.49亿元、0.99亿元、- 3.67亿元,整体呈现出连续亏损后微薄盈利又亏损再扭亏的起伏状态。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3.75%、159.09%,虽然较上季度有所提升,但仍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为了提升疲软的偿付能力,公司采取了增资措施。2024年12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批准长城人寿增加注册资本6.2亿元,注册资本由62.19亿元人民币变更为68.39亿元人民币。但从长远来看,依赖外部资金注入只是权宜之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偿付能力问题,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内部运营效率上。一方面要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和结构,增强投资收益能力,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提高回报率;另一方面,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现存的高票面利率存量债券问题非常突出,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财务成本造成很大压力。公司现存20亿元债券规模,由2020 - 2021年间发行的三只债券构成,票面利率分别为5.15%、5.50%和5.00%,期限都是10年,并且在第五年末设置了赎回条款。按照合同规定,前五年利率固定,如果五年后不赎回,后五年票面利率将上调1%。目前这些债券处于前五年的锁定期,每年需支付约1.04亿元利息。如果不赎回,利率上调后年利息支出预计将增加到1.24亿元,远远高于当前2%资金成本下仅需支付的4000多万元利息,差额近8000万元。而公司全年净利润刚刚过亿元,未来利息的增长必然会让财务状况承受巨大压力。面对这种情况,长城人寿需要寻找突破点,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高投资收益、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为利润增长注入新动力,同时,有效缓解资金压力、调整债务结构也是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长城人寿保费规模的壮大使其成为举牌“大户”,在2024 - 2025年期间不断举牌多家上市公司。然而其经营状况却面临诸多挑战,如2024年第四季度的高额亏损、投资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不佳、负债端压力大、偿付能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以及高票面利率存量债券带来的潜在财务压力等,虽然采取了增资措施,但从长远看应更多关注内部运营效率以解决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