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美元的“数字遗产守护者”:消费者为防“社死”愿掏多少钱?

在如今消费者为防止“社死”愿意付出一定成本的现象,以Zugu公司1500美元的“数字遗产守护者”套装为例,阐述其包含的产品和功能,还提及其他类似的“防社死”服务如Opera GX浏览器的功能,进而探讨“被遗忘权”虽然被认可但在实际中大企业和小厂的不同态度,以及在大数据时代这一权利面临的一些复杂情况。

在当今社会,消费者为了避免“社死”这种尴尬局面,究竟愿意花费多少真金白银呢?不久前,一家名为Zugu的公司给出了一个独特的答案:1500美元(约合人民币10930.95元),这一金额正是他们刚刚推出的“数字遗产守护者”套装的价格。

1500美元的“数字遗产守护者”:消费者为防“社死”愿掏多少钱?

平心而论,这个“套装”并非像乍看之下那么昂贵。因为这个套装涵盖了一台搭载M4芯片的iPad Pro 11英寸平板,一个定制的、带有旋转式磁吸支架的翻盖保护套,这个保护套能够将平板支撑起来并且实现屏幕旋转,甚至还能再吸附一台手机。此外,套装里还有一个专门设计的智能戒指,以及最为核心的名为“In Case of Death(万一我死了)”的APP。

1500美元的“数字遗产守护者”:消费者为防“社死”愿掏多少钱?

据Zugu公司介绍,套装中的智能戒指会全天候监测用户的身体状况。一旦戒指仍然佩戴在手上,同时检测到心率突然停止、血氧和体温“急剧下降”时,软件就会判定用户正在走向死亡(尽管Zugu表示他们的戒指能够区分被主动摘下的情况,但这一点我们表示怀疑)。

这个时候,智能戒指就会向iPad Pro发送信号,触发用户在“In Case of Death”App里设置的一系列“身后处置”服务。这些服务包括销毁浏览器历史记录、清除iPad Pro里的全部应用数据、自动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条“告别推文”,甚至还可以在iPad屏幕上反复播放特定视频来嘲讽看到这台平板的其他人等。

1500美元的“数字遗产守护者”:消费者为防“社死”愿掏多少钱?

不得不说,Zugu的这套产品可能正是凭借其“黑色幽默”式的产品创意,才吸引了大量的关注。然而,纵观整个行业,我们会发现这种针对用户数字资产的“死后处置”,或者说“防社死”服务并非现在才出现。

1500美元的“数字遗产守护者”:消费者为防“社死”愿掏多少钱?

例如在2023年,知名浏览器Oprea的GX分支(一个专为游戏玩家优化的版本)就推出了名为“伪造我的历史”的功能。当用户开启这个功能后,如果连续两周没有再打开浏览器,那么浏览器就会自动删除所有的原有历史记录,并且用一些像志愿者活动、在线学习课程、研究巧克力或者养护花草之类的“正能量”网址,生成一份虚假的浏览记录。

这样做自然有助于维护用户的“死后哀荣”。即使实际上用户可能并没有死亡,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个人隐私(和形象)被他人窥探。

1500美元的“数字遗产守护者”:消费者为防“社死”愿掏多少钱?

2016年,权威网站刊载了关于“被遗忘权”的研究文章,肯定了这一权利应该受到保护。

当然,更为著名的案例是自2012年欧盟制定《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草案》之后,在全球引发的“被遗忘权”讨论。根据国内相关报道的观点,“被遗忘权”在我国到底属于哪一类个人权利虽然还有待讨论,但应该得到保护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没有争议。

1500美元的“数字遗产守护者”:消费者为防“社死”愿掏多少钱?

某国内大厂员工此前刊发的文章里,对被遗忘权的看法也有相应表述……

话虽如此,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前文提到的Zugu、Opera GX的案例,并且搜索目前相关企业对于用户“被遗忘权”的公开讨论就会发现,尽管大家都承认法规的有效性,但在具体实施方面,几乎只有各种公益组织或者行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小厂”,才会把用户的“被遗忘权”或者说用户的“防社死”需求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将其作为产品的宣传重点。

相比之下,几乎所有的头部企业反而都在讨论如何合法地“规避”用户删除自身信息的需求,因为这会“对服务经营者造成较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发挥数据的价值”。

1500美元的“数字遗产守护者”:消费者为防“社死”愿掏多少钱?

之前关于被遗忘权的报道中,网友的看法也是出奇地一致。

更不用说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每一位用户既是数据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数据的生产者。就拿那些令人叫绝的AI“金句”来说,大家往往一边称赞如今技术的进步,一边也会调侃背后的大模型是不是从某些论坛、社交平台“学习”了太多暴躁老哥的言论风格和思想。

仔细想想,如果他们都要求社交平台、搜索引擎不得保留自己的发言记录和用户数据,那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模型还会如此“聪明”吗?

本文首先介绍了Zugu公司的“数字遗产守护者”套装及其功能体现的“防社死”概念,接着讲述了其他类似的“防社死”服务情况,随后探讨“被遗忘权”虽然被认可但在大小企业中受重视程度不同,最后阐述在大数据时代下这一权利面临的复杂状况,包括用户作为数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下的矛盾情况。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8069.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2月16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