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无门槛:从德国音乐教育看大众艺术普及

本文通过讲述德国音乐教育的情况,包括从一个德国电工大叔弹琴的故事引出,介绍德国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教学方式、学费低廉的公立培训学校等方面,还对比了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情况,最后探讨了各国重视音乐教育的原因及其对国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意义。

在世界音乐版图上,德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想必不少人都听闻过“每4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人能熟练演奏乐器”这种说法。毕竟,德国可是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发源地啊,而且像巴赫、贝多芬、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等闻名遐迩的作曲家都诞生于此,这里的音乐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人民日报》曾刊载过一篇名为《让音乐没有门槛》的文章,文中讲述了一名电工大叔会弹琴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音乐教育重要性认知的新大门,它意在唤起人们对音乐教育给予更多的重视。就像故事里讲的那样,有位德国电工大叔到别人家做客,一进门眼睛就忍不住往钢琴上瞟,还忍不住问道:“我可以弹一曲吗?”得到主人欣然应允后,大叔迅速脱下电工服外套,规规矩矩地坐在钢琴前,掀开琴盖,就开始即兴弹奏起一段爵士钢琴曲。你瞧,前一刻还在摆弄电路的双手,转眼间就在黑白琴键上灵活跳跃了。那爵士乐变幻的节奏和风格,让从小学习古典钢琴的友人都自叹弗如。一曲弹罢,大叔还笑着说:“最近准备搬家,有一阵没弹了,实在手痒痒。”大叔对于自己从10岁就开始练就的弹琴“童子功”毫不在意,还说弹钢琴不过是为了家庭聚会时活跃气氛罢了。这位电工大叔深藏不露的琴技,让我联想到我经常路过的一所业余培训学校。这所学校是以门德尔松的姐姐范尼·亨塞尔命名的,规模不大。每次我经过那里,除了能看到学生模样的少年进进出出,还能看到背着乐器的中青年甚至头发花白的老人进出学校。开始我还以为这学校的老师很多呢,后来朋友告诉我,那些中青年和老人都是学员。这些白领、工人和退休老人学习音乐可不是为了给职场履历增添光彩,仅仅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一提到学习音乐,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高雅又烧钱的爱好。然而在德国民众看来,在业余时间学习或者接触音乐并非是件奢侈的事。就拿范尼·亨塞尔音乐学校来说吧,无论是乐理、声乐还是乐器之类的辅导班,每学时的学费仅仅只要15欧元。在德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么一所“接地气”的公立培训学校,收费低廉,向所有想要学习音乐的人敞开大门,5岁到99岁的人都可以报名入学。在德国生活的时候,我经常听到“每4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人能熟练演奏乐器”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夸张,但这也足以表明德国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了。德国有4万个合唱团,2.5万个专业或者业余的乐团及舞蹈团呢。根据德国音乐商业协会2018年的最新统计,在8000万德国人口中,有1400万人能够熟练演奏至少一种乐器。年轻一代的音乐教育普及率尤其高,就拿17岁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能熟练演奏乐器的人数比例高达24%。而且喜欢欣赏音乐的德国人也非常多,平均每个德国人每年至少会听一场音乐会或者看一场歌剧。在德国,欣赏音乐的门槛也是极低的。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在世界乐坛享有崇高声誉的柏林爱乐乐团,却偏偏要提供免费的“午餐音乐会”。在每年9月到次年7月之间的每周二中午1点,爱乐乐团音乐厅的大堂里都会举办一场时长四五十分钟的非正式音乐会。在这里,听众的服装和人数都不受限制,人们穿着便服,有的簇拥着站着,有的挤坐在楼梯上,甚至就在音乐家旁边席地而坐,都没有关系,因为在这里欣赏音乐是没有门槛的。专业院校也会向公众开放很多高质量的免费音乐会。就拿柏林艺术大学来说,作为世界顶尖的艺术类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学生汇报演出或者大师公益场,公众可以在官网上查询报名,先到先得。我就去听过一场奖学金获得者的汇报演出,礼堂里坐得满满当当的。每一曲演奏完毕,观众都会为这些初出茅庐的“明日之星”送上雷鸣般的掌声。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德国人不太看重音乐考级,他们更重视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项艺术,让音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启明星。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故事和几组数据,很客观地反映了德国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享受音乐方面,在德国,人们学习音乐更多是为了充实生活,而非仅仅掌握一门技能;在传统观念上,古典音乐在德国人的心中就如同传统文化一样重要;从国家重视程度来看,德国有很多公立的音乐培训学校;在音乐必修课程方面,在德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是必修课,乐器演奏也是每个孩子必备的技能;从社会氛围来讲,许多音乐厅会定期举办免费的音乐会供人们欣赏。除了前面故事里提到的内容,我还想讲讲德国校内的授课方式。德国学校每周会开设一次或者两次音乐课,由于德国是半日制,所以一般下午的课后活动就会进行乐器或声乐表演、合唱团演出、管弦乐队演出等等。学生们学习的课程大多是以和声、音乐史、作品分析这类非常注重理论的课程为主。在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进入高中后,学生需要选择音乐或者其他艺术门类作为必修课,继续进行艺术类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学习音乐能够增强孩子的合作能力、创造力,培养敏捷的思维等等。所以不只是德国,很多国家也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事业。在芬兰,音乐老师们普遍认为,教授音乐并非仅仅专注于音乐技能,而是要塑造孩子一生的品格。学生们学习的不只是古典音乐,也不局限于单一的乐器,他们学习的是多种流派、多种乐器,学习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多样。在瑞典,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定每年上音乐课的课时要满230个小时,学习的课程分为声音、合奏、音乐理论这几个部分。而进入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后,学生仍然可以免费学习声乐和器乐。在挪威,音乐课也是学生们的必修课程,学校规定学生每年上音乐课的课时要满285个小时,课程内容注重创作、理解、体验、听力等方面。在意大利,学生每周要上两个小时的音乐课,课后还需要单独再加一个小时的声音或器乐练习。在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学习乐器、唱歌,并且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到基本的乐理知识。在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到剧院去。在匈牙利,从幼儿园到高中,音乐训练一直是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学习音乐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如此重视音乐教育呢?答案其实不言而喻。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又一次被确认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基础。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发展,不仅提高了国民的审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虽然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道路充满挑战,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音乐教育事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最终实现普及音乐教育,塑造美丽中国的目标。

本文总结了德国音乐教育的普及情况,包括其历史文化背景、民众对音乐的态度、学校教育、社会氛围等多方面,还介绍了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状况,强调了音乐教育对国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我国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信心。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7419.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15日 23:17
下一篇 2025年2月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