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之问:DeepSeek引发的深度思考 南京:在安逸与危机间徘徊的GDP第十城

DeepSeek现象在南京引发的一系列讨论展开,讲述了南京在面对其他城市发展成果时所产生的危机感,分析了南京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如体制、人才流失、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同时也提到南京自身的优势,以及新的主政者搭档和省级重磅文件为南京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探讨南京在区域竞争中需要积极改变、寻求突破的必要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归辞于上海发回报道。蛇年新春前后,DeepSeek就像在科技天空中突然爆发的一颗耀眼流星,瞬间在全球范围内的行业内外引发了热烈关注。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AI三杰’都是广东人,却都没在广东发展?”“杭州有DeepSeek,这对深圳而言是怎样的警示?”“DeepSeek为何不在上海张江?”“南京为什么没有DeepSeek?”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在2月5日召开的南京新春第一会上,率先探讨了“杭州六小龙”在国内外名声大噪的现象。他认为,杭州优良的创新氛围、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是重要因素。这位到南京任职还不到三个月的书记提出,只有在营商环境方面占据优势,才能在区域竞争中不落后。从2月7日到2月10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的“交汇点”客户端和《新华日报》连续发表了四篇专题文章,犀利地提出“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为什么我们培育不出‘杭州六小龙’?”等问题,并进行了深入剖析。对此,《人民日报》的评论也予以赞赏,表示“这样的追问极具现实意义”,还称“不少地方以杭州为标杆进行自我对照,敢于自我发问、勇于反思、善于查找差距,这种态度同样值得钦佩”。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有关DeepSeek的话题当下已经成为南京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各界人士热烈交流讨论的话题。有人期望刚从海南调任的市委书记周红波和长期在北京任职、于2023年担任南京市市长的陈之常这两位“70后”主政者能够为近年来变化不大的南京注入活力、带来改变。有人期待在南京“面临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激烈竞争态势”之时,能迎来一场具有突破性的变革。有接近南京政府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南京的一些领导正在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南京的科研院校资源,减少人才外流现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但也有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部分当地政府人员对“DeepSeek南京之问”还缺乏感触,他们觉得南京的制造业实力强劲。言下之意就是不能用南京的劣势去和杭州的优势相比。南京既不能盲目焦虑、自轻自贱,也不能再犹豫观望,是时候行动起来了。## 一、GDP第十城的安逸感与危机感一位在南京经商多年且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人士在采访中提到,南京作为旅游城市,夫子庙是著名的文化景点。当西安、成都等地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时,南京的夫子庙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与创新。“一成不变的夫子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南京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写照。这位人士表示:“我认为南京在新兴产业领域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发展,这个领域的短板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与追求安逸、避免出错的氛围有很大关系。”《新华日报》2月10日刊发的《南京观察》记者集体采写的文章中提到的南京“体制味太浓”的问题,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保守求稳的公务员群体以及大政府小企业的运营模式,这和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小政府模式截然不同。“安逸感”不仅存在于体制内,也体现在社会文化之中。采访中有人反馈,本地人更倾向于进入“体制内”工作,愿意拿着四五千的工资做按部就班的工作,住在父辈留下的房子里过着安逸的生活。而那些想要创业、拼搏奋斗的优秀人才,很多都会选择到其他城市发展。然而,当下这种“安逸感”与省内外环境带来的隐隐“危机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江苏的“十三太保”中,南京的经济总量一直低于苏州,人均GDP不仅比不上无锡、苏州,在2023年还被常州超越,跌至全省第四。近年来,无锡、苏州在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势头迅猛,徐州、常州、南通等城市也开始加速发展,相比之下南京略显逊色。2024年,南京的GDP增速为4.5%,在省内排名垫底。从2020年到2024年,南京与苏州的GDP比值从1.36扩大到1.44,与无锡的GDP比值从1.98缩小到1.14,南京GDP占全省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从2020年的14.43%降至2024年的13.50%。省内有忧虑,省外也有压力。2020年南京成功超越天津跻身全国GDP前十,但守住全国GDP第十城的压力也始终存在。在今年南京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相关领导坦言,南京“面临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激烈竞争态势”,“争先进位的压力不断增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南京在省内被苏州拉开差距的同时,还面临着宁波等城市的紧追。2024年,宁波和南京的GDP分别为18148亿元、18509亿元,增速分别为5.4%、4.5%,差距由2023年的969亿元缩小到353亿元。宁波还计划在2025年实现GDP总量突破2万亿,进入全国前十。杭州在2023年GDP迈上两万亿台阶。2024年,杭州的GDP为21860亿元,增速为4.7%。目前,南京与杭州的GDP差距为3712亿元。与此同时,在近年来全国一线城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浪潮中,南京虽然背靠实力雄厚的钢铁、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也有所行动,但在其中的存在感相对较弱。以南京的软件产业为例,早在2005年,南京就将软件产业定位为“第一优先鼓励发展产业”。2021年,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3年,相关产业规模超过8000亿元。然而,业内评价南京软件产业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能力较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不足。同时,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通信、政务等传统领域,对云计算、元宇宙、AI大模型等新兴领域的布局相对迟缓。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而是南京周边的合肥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上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势能,合肥、芜湖、滁州等城市也承接了南京不少企业和项目的外溢。此外,江苏省内除了苏州早在2022年就已经形成了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常州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上也发展迅猛,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8500亿元。而南京目前重点新兴产业集群规模都在千亿级别,尚未突破万亿。尽管面临危机,但其中也蕴含着机遇。南京还是具备自身优势的。作为近代工业的摇篮,南京重工业实力强劲。石化、电子、汽车、钢铁这四大支柱产业构筑了南京经济的半壁江山,2023年产值超过9000多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60.3%,这是南京经济发展的坚实底气。在新兴产业方面,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等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也具有发展潜力。此外,南京拥有五十多所高校,“双一流”大学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这些珍贵的科教与人才资源蕴含着发展“硬核科技”的巨大潜力。不过,多一些危机感对南京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 二、两位新一把手,一份省级重磅文件主政者的行事风格、实干能力以及领导班子的稳定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记者注意到,南京的主政者更替相当频繁。近十年来,南京更换了四位市委书记、五位市长,一把手的任期往往不到两三年,区领导也频繁变动。如今,南京迎来了两位新的一把手。2023年1月,曾经是北京最年轻区长、江苏最年轻市委书记的陈之常接替夏心旻担任南京市市长。到南京任职后,陈之常成为当时江苏13个市中最年轻的政府一把手,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最年轻的一把手。陈之常出生于1974年12月,是四川大竹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他曾长期在北京工作,担任过北京东城区副区长、石景山区区长等职务。2019年,他调任江苏淮安,历任淮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直至到南京任职。南京市委书记一职在去年12月也有了新的任命。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在履新前主政海南三亚的周红波,32年后重返南京,接替韩立明担任市委书记。周红波出生于1970年10月,是广西桂林人,199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他曾长期在广西工作,担任过南宁市市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等职务。2021年年初,周红波出任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直至到南京任职。有人期望这两位“70后”一把手搭档能够有所建树,为南京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南京今年的主要经济目标包括GDP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此同时,记者还注意到,南京在今年迎来了一份省级重磅文件。今年1月,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这为南京江北新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南京江北新区在2015年6月被国务院批复设立为国家级新区,是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2019年8月,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位于江北新区。坐拥“双区联动”优势的江北新区近年来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2022年,江北新区的GDP为2628.47亿元,仅增长1.8%,2023年GDP为2698.6亿元,增长缓慢。目前,该新区在南京全市的GDP占比为15.5%,在南京各区GDP排名第二。记者从多方了解到,南京江北新区在建设发展的初期阶段成效显著,但之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在招商引资方面,不少项目被其他城市抢走,科创活力不足,产城融合不够、配套设施滞后等。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前曾担任江北新区要职的前该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在2024年被查处。目前,担任江北新区书记的是曾任江苏通州、启东、南通三市副市长以及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的陆卫东,他于去年1月得到任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江苏出台的《意见》为江北新区设定了发展目标,并明确了重点任务。《意见》提出,到2027年,江北新区经济总量占省、市比重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4.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20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6000亿元;集聚人口300万人。到2030年,经济总量力争突破5800亿元,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水平大幅提高,新主城功能更加完善,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总量力争在2023年基础上翻一番等目标。《意见》还要求江北新区重点推动构建高效能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深化激励性创新机制改革,并要求其加快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等。该文件出台后,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表示,江北新区上下已经坐不住、等不起了。2月8日,春节假期后开工的第4天,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用一天时间调研江北新区,并召开会议研究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意见的具体举措。周红波表示,新区上下要不负重托,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切实扛起国家级新区的使命担当,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南京,必须行动起来了。

本文总结了南京在面对其他城市发展成果时的思考与应对。首先,DeepSeek现象引发南京各界反思,南京在新兴产业等方面与其他城市存在差距。其次,南京存在安逸感与危机感并存的状况,其在省内经济排名面临压力,新兴产业发展也有不足,但自身又有一定优势。再者,南京迎来新的主政者搭档,他们被寄予改变南京的期望。最后,省级重磅文件为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提供机遇,南京整体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区域竞争中寻求突破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6728.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14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