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举措,包括源头管理、中转运输、终端处置等,同时介绍广州“无废城市”建设从试点到深入推进的情况,展现广州在环保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成果。
在家就能为家具衣物电器规划好“未来”
市民汪先生向记者透露:“牛奶瓶投放前必须清洗,不然无法回收。”他在家承担着垃圾分类最后的把关工作,家人分好类的垃圾他会在投放前再细致区分一次。
正确分类是垃圾有效处理的基石。广州借助科技力量,强化源头的精细化管理,探索垃圾分类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比如,自2022年起,白云区就不断探索并完善站桶作业模式,开启垃圾分类“云站桶”志愿服务。通过“新技术应用 + 激励机制配套”,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监督的志愿热情。这种“云站桶”值守模式有助于居民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
现在的广州,线下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已成为一种风尚,线上也能处理大件废弃物品。据悉,“穗好办”APP推出了“穗回收”服务,为市民提供从下单到平台分单、回收人员上门,再到回收再利用的“一站式”服务,市民无需出门就能为闲置的家具、衣物、电器等规划好它们的“余生”。
垃圾分类完成后,中转运输管理又该如何实现呢?广州致力于解决收运系统不完善、垃圾混收混运等问题。像白云新城资源处理中心配备了智能监控指挥中心、垃圾投料平台、垃圾渗滤液一体化处理等设备设施。工作人员对垃圾处理现场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非生活垃圾混入,就及时退回,防止出现生活垃圾“混装混运”的现象,从而提高中转站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升。
在终端处置环节,广州积极推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建筑垃圾为例,目前建筑垃圾处理再生利用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主要有再生建材和消纳处理两种类型。广州支持和引导国内拥有先进处理工艺技术的企业积极参与终端处理。回收的建筑垃圾能够用于生产混凝土和水稳层,还可以制造人行道路面砖、路缘石、透水砖、河道生态护坡砖等高附加值的新型生态建材。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完成,迈向深入推进阶段
广州十分重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22年4月29日,广州正式印发《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设定57项指标、55项工作任务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这标志着广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到2024年,广州已经成功达成《试点方案》确定的试点阶段性工作目标。
在总结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24年1月18日,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印发《广州市“无废城市”提质增效建设实施方案(2024 - 2025年)》,提出35项工作任务和30项评价指标,这意味着广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进入深入推进阶段。2024年,广州强化生活垃圾调度管理,共处理生活垃圾809.5万吨,无害化处理率始终保持100%。新建或改建、扩建生活垃圾转运站75座,新增进站压缩转运能力1500吨/日。同时,新增资源化利用处理能力,建成规划内分拣中心1个、消纳场项目1个、循环利用项目6个,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同比上升6%。
《试点方案》提出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开展“无废细胞”建设(“无废细胞”是指运用有效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培育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社会生活单元,涵盖机关、企事业单位、饭店、商场、社区、村镇、家庭等各类生产生活单元)。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充分发挥各类“无废细胞”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开展更大单元的“无废园区”建设,最终实现“无废城市”的全域覆盖。接下来,广州将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形成广州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模式和典型经验,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总结了广州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中转到终端各个环节的工作成果,同时阐述了广州“无废城市”建设从试点到深入推进阶段的发展情况,包括各项指标的完成、新方案的出台等,展现出广州在环保工作中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