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在单位遇冷:原因探究 单位里写材料的人为何越来越少?

本文主要探讨单位里写材料的人员稀缺这一现象,分析背后的各种原因,包括材料任务过多、常要无米之炊等,同时提及相关政策带来的“材料减负”期待,以及正确看待材料的重要性等内容。

在单位中,那些擅长写材料的人向来如同“香饽饽”般备受重视。

近年来,众多单位的领导都面临着一个困扰:善于“爬格子”写材料的人员相当匮乏。

在机关单位就职的人员,实际上文字功底大多都不差,然而如今大家却普遍对写材料有所畏惧。这是为何呢?网络上一直存在诸多吐槽,其中不少明显是当下从事写材料工作的人在倾诉苦衷。比如,有人抱怨“写材料是既辛苦又劳累的活计,日复一日地熬夜通宵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也有人吐槽“一旦被打上‘会写材料’的标签,就极易长时间被困在一个岗位上,从而丧失诸多锻炼机会”;还有人表示“容易被他人误认作只会写材料,晋升的道路也会因此变得狭窄”等等。

这些或许都是其中的缘由,但也许并非主要因素。就拿吐槽写材料辛苦这件事来说,实际上在当下很多单位里,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很艰辛,大家都需要加班加点地忙碌。所以,单位里没人愿意写材料,肯定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写材料在单位遇冷:原因探究 单位里写材料的人为何越来越少?

不妨从纵向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为何过去没觉得写材料的人少,而现在却感觉稀缺呢?笔者觉得,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不知从何时起,单位的材料任务变得极其繁重了。以至于写材料的人手不够,能写的人也是疲于应付。

有人曾经总结过,有些单位凡是工作就必定要求有材料,凡是检查必定要材料,凡是开会必定要材料,凡是总结也必定要材料。一些写材料的人苦笑着说,常常是前一个材料还没写完,后面几个材料的任务就接踵而至了。有些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过多,每个部门都习惯向下面索要材料以用于检查或者了解工作情况。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经常是材料来来去去,“文山会海”的背后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任务。有时候,材料任务多得让写材料的人实在忙不过来,甚至还闹出照搬照抄的笑话。

写材料在单位遇冷:原因探究 单位里写材料的人为何越来越少?

经常要做“无米之炊”,这也是很多人害怕写材料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不少写材料的人的感慨,他们经常头疼的不是如何去写,而是没有内容可写。例如,有的通知刚刚下达、文件刚刚下发、工作还没开展多久,上级单位就来催促上报材料了。所以,很多写材料的人常常为“无米之炊”而苦恼。有的只能把过去的工作改头换面,或者通过给干瘪的材料“注水”来完成任务,有的甚至只能依靠文字来“编造”。

还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情况,有的单位“做调研的人不写材料,写材料的人在家依靠二手资料来‘闭门造车’”。当写材料变成需要绞尽脑汁去“创造”的工作时,自然就会让人痛苦不堪,不愿意去写也就能够理解了。

写材料在单位遇冷:原因探究 单位里写材料的人为何越来越少?

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其中,“切实精简文件”“严控会议数量”等内容,让很多写材料的人对“材料减负”充满了期待。少了各种各样的会议、少了形形色色的检查、少了五花八门的文件下发,材料任务应该也会随之减少。可以说,这个规定的出台非常及时且相当重要。

其实,对于材料也需要科学地看待。正如很多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人所说的那样,好的材料,特别是总结材料、分析材料、调研材料等,对于推动工作而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很多时候大家都是通过材料来深入了解某个方面的情况的。但是材料贵在“真材实料”,贵在精炼恰当,贵在反映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切不可为了材料而写材料,切不可工作内容仅仅只有材料。

所以,如果“材料减负”真的能够落实到位,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还是非常乐意在材料撰写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的。毕竟,我们从小就要学习《语文》,就要写作文。文字情怀,是深深烙印在很多人骨子里的。

单位写材料的人稀缺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如材料任务过重、无米之炊等。相关规定带来材料减负的希望,材料本身有其价值,但应避免形式主义,若能减负到位,很多人愿意在材料工作上发挥才能。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5757.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2月13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