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看民俗盛景,品乡愁韵味 元宵佳节:灯火中的乡愁与民俗狂欢

文章围绕元宵佳节展开,讲述了元宵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特殊意义,它既是春节的尾声也是庆典的高潮。详细介绍了元宵文化符号中的灯,以及各地与灯火、烟火相关的习俗。还描述了三秦大地元宵活动中铁与火的浪漫打铁花,以及秦腔与社火这种别具一格的传承方式,展现出元宵节背后承载的中国人生活情趣与乡愁。

元宵佳节来临,中国大地在这个月圆之夜被灯火映照得一片辉煌。元宵这天,关于年的狂欢充满诗意、浪漫且极具狂欢氛围,特别是夜幕降临之后,这种氛围达到顶峰。

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元宵节是春节的收尾部分,也是整个庆典最后的高潮时刻。这个被灯谜、花灯、社火和美味元宵所围绕的节日,满满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情致与浓浓的乡愁。

夜色越浓越迷人 且赏灯火中的乡愁

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元宵这一天中国大地上的万家灯火如同璀璨的星河一般。

著名民俗专家、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指出:“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是辞旧迎新在生活和生命层面的重要节点。元宵节既是一个独立的节日,也是春节的组成部分,是过大年最高潮部分的压轴戏。在传统春节里,中国人先是经历了家庭团圆和亲戚间礼俗往来的第一阶段,随后进入到整个社会层面集体互动娱乐狂欢的第二阶段。”灯是元宵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中国人不忘根脉的文化标志。

元宵灯会自汉代兴起,经过隋唐的倡导,演变成举国狂欢的盛事,不耍灯就不算过年。陕西以及全国其他地方的闹元宵活动都和灯火、烟火息息相关。送灯谐音送丁,有着添丁加口、人寿年丰、多子多孙的美好寓意。送灯、追灯、打灯、撞灯、燃灯、完灯等习俗还衍生出各地著名的夜社火、地社火和盛大的灯会,例如彬县能点亮一座山的灯山会、周至的火龙、牛斗虎、夜竹马、临潼的龙灯社火,还有安康石泉、旬阳等地蜀河古镇、神河古镇的龙灯社火、火狮子、打火仗等,以及耀州火亭子、蒲城火流星、富平打铁花、安康火狮子翻天印、户县(鄠邑)七巧龙门灯、彬县灯山会、凤翔排灯会、陕北火判官、火塔塔等。

元宵夜:看民俗盛景,品乡愁韵味 元宵佳节:灯火中的乡愁与民俗狂欢

铁水化为璀璨 绽放似星的火树银花

岁月流转,三秦大地的元宵活动中留存着铁与火交织的浪漫画面:坚硬的铁块在千度高温下化为铁水,仅仅一勺黄豆大小的铁水,借助木板等工具就能打出一个如同璀璨星河、火树银花般炽热的世界。

王智告诉记者:“这是农民们最原始的闹元宵方式,因为买不起烟花所以打铁水。在七十二行匠人中,只有补锅匠人由于经常要化铁水,才偶然发现了打铁水这种娱乐方式。由于高温非常危险,一般人都不敢尝试。”补锅匠人也被称为箍炉锅匠人和金火匠人,他们掌握着温度和火候,发现一滴铁水进入空中会产生铁花的秘密,“因为铁水的温度很高,流动过程中总会有少许杂质,铁水的温度远高于这些杂质的燃点,情况剧烈时就会产生火花。不管是河北、陕西还是重庆的打铁水匠人,其祖上可能都是补锅匠人。”

据王智介绍,打铁水需要两人默契配合才能打出漂亮的花子。在富平县,锔碗匠田斌父子抡桐木板帮忙打铁水。他们把废旧灰生铁放入红酒杯大小的坩埚,再放入炭火炉子的火塘里,拉着风箱,在坩埚上埋上炭火,盖上“盖火”,将生铁化成铁水,去除杂质,生铁由黑变红,由红变白,从固态变成液态,坩埚也烧成砂锅状态。这时,拿着蘸水的火钳,夹住像咖啡勺一样的干土小勺子,舀出黄豆大小的一勺铁水抛出,旁边的锔碗匠田斌抡起一米长、三寸宽且放在一桶冰水里的桐木板子,像击打棒球一样用力向前向上击打,刹那间繁星满天、金花四溅,身处其中会感到无比震撼。这些点点星火,构成了节日庆典中最浪漫的场景,这门技艺蕴含着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

在白鹿仓景区的铜梁火龙钢花表演中,钢花艺人用火钳夹住铜梁特产的竹节“硬头黄”,用竹节舀起烧化的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个艺人用蘸水的硬木板子向空中击打出瞬间爆发出万点繁星,四面八个艺人向场地中央击打钢花,此时,赤膊上阵的舞龙队在抡着木炭火流星和龙珠的艺人引导下冲入火海,翻滚飞舞,场面极其震撼。

探寻秦腔之源 关中社火的神来之笔

秦腔在民间有一种独特的传承方式,那就是每逢春节或者大型庆典用来“镇场”的社火。源于秦腔题材的社火就像是把各种各样的秦腔人物从舞台上请出来,站在芯子上走进人群。每一台芯子的机关设计十分精巧,复杂程度堪称奇观。每到元宵佳节前后,社火巡游都会成为当地最吸引眼球、最热闹的庆祝活动。

元宵夜:看民俗盛景,品乡愁韵味 元宵佳节:灯火中的乡愁与民俗狂欢

长武背社火

元宵夜:看民俗盛景,品乡愁韵味 元宵佳节:灯火中的乡愁与民俗狂欢

芯子

兴于唐代的大白杨社火传承千年,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变迁,社火芯子不能每年都上演,但是因为它和秦腔有着极深的渊源,相关传说一直在流传。时代在发展,社火芯子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从靠人抬的“抬芯子”,到马或拖拉机拉的“车拉芯子”,再到汽车牵引的“巨型芯子”,秦腔人物故事的核心始终未变,而且芯子的形式从未落后于时代。大白杨社火最兴盛的时候,三意社、易俗社分别协助东西村里的艺人分成两队相互竞争,一时间名声大噪。

元宵夜:看民俗盛景,品乡愁韵味 元宵佳节:灯火中的乡愁与民俗狂欢

《黄鹤阵》《收三肖》《广成子骂阵》《杀四门》是临潼卷子村背芯子的保留节目。背芯子不同于一桌一桌抬出来的芯子,是将幼童装扮好后,把整个芯子架和表演者捆绑在大人腰间,这非常考验“底座”背芯子的平衡能力;鄠邑区迎城隍的活动每年总能吸引十余万观众。总之,活跃在关中地区的社火独具特色,各有各的优点,对秦腔人物的塑造充满童真且非常逼真,声势浩大的社火民俗活动,承载着无数秦人魂牵梦萦的乡愁,也承载着父老乡亲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是民间文化在春节里艺术形式最为丰富、最浓墨重彩的神来之笔。

文章以元宵佳节为核心,深入阐述了元宵佳节在春节中的重要意义,它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与乡愁。详细介绍了元宵灯会相关习俗,如送灯等习俗衍生出的各地特色活动。重点讲述了三秦大地元宵活动中的打铁花,以及秦腔与社火传承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4684.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2月12日
下一篇 2025年2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