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满堂一家两代务工人的故事。颉华在青岛务工3年多后买房定居,73岁的父亲颉满堂也首次看到大海并在青岛的新家过春节。46年前,颉满堂开启30多年务工生涯,当时就业信息少,找工作难。后来在精准扶贫和各项劳务帮扶措施下,他们的生活逐步改善,就业环境持续向好,最终在青岛安居乐业。这一家庭的变迁反映出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对普通劳动者的积极影响。
在2024年,颉华的生活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他在青岛务工已有3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努力打拼,积攒下了一笔钱。凭借着这3年多的务工所得,再加上以前多年的务工积蓄,颉华在青岛市城阳区购置了一套90平方米的两居室房子。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也是他在这座城市扎根的重要标志。
同样是在2024年,一个特别的时刻来临。当时已经73岁的颉满堂,这位操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第一次看到了大海。那波澜壮阔的大海,可能在他年轻的时候,想都不敢想自己有一天会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它的浩瀚。而这一切,都源于儿子颉华在青岛的努力奋斗。他们一家人就在青岛的新家里,温馨地度过了春节,这个春节充满了新的希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回首46年前,颉满堂的经历就像是那个时代许多务工者的缩影。他背着3个蛇皮袋子,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前往离家100多公里的兰州市打工,从而开启了自己长达30余年的务工生涯。在那个时候,找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公开的就业信息少得可怜,大多数情况下,找工作只能依靠熟人介绍。有时候,他在外面晃荡一个多月,也难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那种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颉华在定西北站过安检。新华社记者 王朋 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颉华也开始了自己的务工之旅。他是一名二级焊工,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工作并不稳定。他有时候不得不去工地上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那时候公开的就业信息比较少,找工作多是通过熟人介绍,有时候晃荡一个多月也找不到工作。”那种工作的不确定性,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然而,事情在精准扶贫行动实施之后开始有了转机。精准扶贫,就像一束光照进了这个家庭的生活。颉华一家的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父亲颉满堂在家乡发展马铃薯种植和牛羊养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这些产业的收益可以维系一家人的日常开支。而在脱贫攻坚劳务帮扶措施的大力支持下,颉华终于能够捡起自己的特长。他在山东济南一家小型制造企业,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生活走向稳定的重要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就业环境也在持续地改善。颉华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说,每年当地的劳务部门都会积极地推送大量的就业岗位信息,这为像他这样的务工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很多企业还提供了非常贴心的福利,比如说免费公寓、夫妻间等。对于外出务工者,还有“点对点、一站式”的服务保障。即便是在山东这样远离家乡的地方,也有来自定西的劳务部门工作人员,他们会积极地帮助务工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各种难题。这些变化,让务工者们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
2021年,一个新的机遇出现在颉华的面前。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在他的家乡甘肃省定西市开展。在这个活动中,来自青岛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新岗位,这些岗位有着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颉华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他说:“月薪比过去高了1000多元,还有五险保障。”这样的待遇对于他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于是,他和爱人商量之后,决定带着孩子一起来到青岛,开启新的务工生活。在青岛的日子里,他努力工作,不断积累财富,最终实现了在青岛买房的梦想,他的孩子也在城阳区一家公立小学就读,这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赶上好时代了!”颉满堂感慨地说道。他深知家庭生活的变迁是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如今,交通变得极为便利,从定西到兰州,乘坐高铁仅仅只需要半小时。即便是到距离更远的青岛,也不过只有10个多小时的路程。这种交通上的便利,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轻松快捷。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也有能力在城里买房,在城市里扎根。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也在不断地完善,这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了更多的保障。
40多年来,这一家两代务工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颉满堂那个艰苦的务工年代,到颉华现在相对稳定和幸福的生活,这一转变见证了时代的巨大进步。几天前,颉华一家乘坐返乡务工免费高铁专列,从定西开往青岛,他们满怀着希望,开启了新一年的奋斗历程。
本文通过讲述颉满堂一家两代务工人的故事,展现了从过去到现在这40多年间,这个家庭在就业、居住等方面的巨大变迁。这一变迁反映出精准扶贫、就业环境改善等多种因素带来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对普通劳动者生活的深刻改变,也传达出普通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奋斗的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