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代表团在雪上项目的出色表现,包括取得的金牌数量、打破的纪录,以及老将和新星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阐述了中国雪上运动发展背后的一些推动因素,如训练方式的改进、场地设施的提升等。
2月10日,在黑龙江哈尔滨举办的2025哈尔滨亚冬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决赛中,齐广璞、徐梦桃、李心鹏庆祝夺冠。(视觉中国供图)哈尔滨亚冬会开幕短短3日,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总数就达到了21枚,这一数字超越了2007年长春亚冬会,创造了单届亚冬会的最佳金牌战绩。这21枚金牌里,有12枚来自雪上项目,这个数字也刷新了中国代表团在长春亚冬会创造的单届雪上项目8金的夺金纪录。其中,00后的小将李方慧夺得了本届赛会中国队的首金,而30岁的李磊则为中国取得了亚冬会历史上的第100金。在这届亚冬会之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亚冬会赛事中共获得94枚金牌,其中多达66枚来自冰上项目。如今,中国队在雪上项目上的优异表现,离不开老将的坚守奋战,更得益于新星的不断崛起。就像39年前速滑名将王秀丽在第一届亚冬会女子1000米决赛中夺冠,实现了中国队亚冬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如今李磊顶风冒雪夺得第100块金牌,这背后呈现出中国冰雪运动从“冰强雪弱”到全面发展的转变。在亚布力这个雪上项目赛区,虽然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但这里的观众热情似火。在有徐梦桃、齐广璞这两位冬奥冠军坐镇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观众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运动员们也用精彩绝伦的表现回应着观众的热情。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在男、女个人项目夺得两枚金牌之后,于混合团体比赛中再夺1金。在这场考验队伍整体实力的比赛里,徐梦桃、李心鹏、齐广璞“以老带新”的组合,很好地诠释了传承的意义。而且,00后小将们的崛起比金牌更加耀眼。在男子个人项目中,20岁的李心鹏和23岁的杨龙啸超越了34岁的齐广璞摘金夺银。齐广璞赛后风趣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他们超越我,才能证明这个项目在不断发展。”女队中摘银的陈雪铮和夺冠的徐梦桃相差18岁,巧合的是,徐梦桃上一次征战亚冬会时,陈雪铮还没有出生。在徐梦桃看来,这种年龄跨度的同场竞技正是中国空中技巧队保持强势的关键,它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和深厚的人才储备。在谷爱凌因伤缺阵的情况下,两位00后选手李方慧与张可欣在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项目中用1金1银的成绩打消了人们对“金牌旁落”的担忧。开赛前3天才得知自己将递补参赛的李方慧,用这枚金牌为中国队拉开了本届亚冬会的夺金序幕,也宣告了在该项目上中国队集团优势的逐步形成。“包揽”成为了雪上赛区的一个关键词。18岁的张小楠和17岁的熊诗芮包揽了单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的金银牌,之后又在单板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中交换名次,再次占据前两名;越野滑雪女子5公里(自由技术)决赛中,巴亚尼·加林、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池春雪、陈玲双包揽前四名;首次进入亚冬会的滑雪登山项目中,男、女短距离决赛的前4名均被中国选手包揽。重要的是,这8名运动员均为00后,平均年龄不足21岁,夺得女子冠军的次旦玉珍仅18岁。这届亚冬会雪上项目的“沸腾”背后是老将英勇、新人辈出的良好局面。杨文龙在夺得哈尔滨亚冬会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时心情复杂,他表示“又开心又愧疚”。由于冬奥冠军苏翊鸣缺席,近期首夺世界杯冠军的杨文龙被寄予厚望,但他在之前的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出现失误,未能在亚冬会“一炮打响”。他说:“前天比赛我没有稳定度,团队一直在安慰我,不去想已经过去的事,让我可以专注于今天的比赛。”26岁的杨文龙深知“在技术难度储备达到一定程度时,心态才是关键”。他在国际赛场打拼多年,职业生涯几经沉浮。他提到:“国际赛场上有很多出色的滑手,在你没能取得出色成绩时,出场很少会获得大家关注,但只要你实力有所提升,进步就会被大家看到,他们会关注你接下来要做什么动作。”他还回忆起自己14岁从武术转项滑雪时,中国滑雪比较落后,即便后来进入国家队,有很多外训外赛机会,但由于运动员和教练几乎都是“从零开始”,起步十分艰辛。早期训练时,对外教指导难以理解,比如有外教让他尝试两周空翻1080的动作,他完全不知道如何发力,外教讲得很细致,他却理解不了。如今,中国单板滑雪整体水平提升,教练团队也更加专业,能够为年轻选手提供更科学的指导。杨文龙感慨:“现在的小孩进步特别快,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有懂行的教练指导。”在中国单板滑雪教练王永涛看来,当前中国滑雪选手接连突破得益于当初这群年轻人跨界跨项的“转身”,许多选手从武术、体操等项目转型而来,他们在空中概念上有天然优势,结合雪上训练,能迅速提升技术水平。但这中间也吃了不少苦,当年外训外赛机会难得,赛场、训练场只要有外国选手训练,就抓紧录像,晚上回去分析、学习,根据训练计划调整,死磕错误动作或没完成的技术动作。自由式滑雪新星刘梦婷的教练金德刚也表示,早期训练时看国外高水平选手的视频是一条虽费劲但有效的“捷径”。他陪刘梦婷在成都训练两三年,几乎没去过成都的景点,有时间就窝在房间研究视频。刘梦婷也说,每次在成都跳完气垫,遇到训练中没解决的技术问题,就琢磨视频,要是突然理解问题关键了,就会冲到教练房间讨论,教练马上帮她分析讲解,第二天在训练中实践。不过,当技术慢慢和国际接轨后,新的问题出现了。王永涛记得,在中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队成立后,蔡雪桐、刘佳宇等老将迅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一位裁判曾表示“中国选手来一个就够了,只要第一个选手出来,你就知道后面选手的动作”。当时中国选手动作比较单一,有同行建议“不要用一个模式去教学”。后来变化很快发生,为了保障队伍尽快追赶国际水准,“请进来、走出去”成为运动员和教练的助推器。金德刚表示,不仅运动员要总结经验,教练也要打开视野,看到国外运动员如何训练,再结合自身特点,如今队内增加了很多强化运动员“风格”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一支支复合型团队逐渐成熟,中外教练、体能师、康复师、管理人员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记录运动员训练状况,找问题、补短板,最终综合到教练处计算动作成功率,在运动员上场后给出准确建议,高效且能最大程度保护运动员。中国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得益于外训外赛,还依赖于场地、人才和教练的跨区域流动。雪上项目运动员能全年保持高水平训练,离不开国内滑雪场地的升级和反季节训练设施的完善。2019年,成都的一个旱雪四季滑雪场建成,成为国家队和省级队伍的重要训练基地。北京冬奥会谷爱凌的夺金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场地。雪场的“金针菇”旱雪毯和麦秆式落地气垫等“黑科技”为运动员提供了安全的训练环境。杨文龙回忆,以前国内除了冬天,其他季节缺乏适合训练的场地,早期中国滑雪运动员夏季只能去国外训练,由于起步晚,进步速度不理想。但随着国内气垫训练等设施的出现,运动员解锁“大招”的效率明显提高。他说:“以前我们得练两三年才能打开1080,现在这帮孩子一年就能实现。”气垫训练让失误成本大大降低,运动员可以一遍遍尝试,不用担心受伤。杨文龙自己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受益于气垫训练,他和室友看国外赛事发现很多选手能完成1800的动作后,把精力投入气垫训练,练了一夏天后成功打开1980大关。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进下,不少南方孩子有了“无温差的冰雪梦想”。夺得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的熊诗芮是四川宜宾人,通过跨项选材来到冰天雪地,仅用3年时间就入选国家集训队,成为首个夺得亚冬会冠军的四川运动员,为来自“无雪之地”的青少年树立了新榜样。明星效应在激励年轻一代方面不容小觑。北京冬奥会谷爱凌、苏翊鸣等明星选手的出现,让滑雪成为潮流运动,也为冰雪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赞助体系的完善和社会力量的介入,让更多年轻选手有机会接受高水平训练。人气旺了,赛事和场地也随之升级。不少赛事向社会开放,给滑雪爱好者机会的同时也给专业运动员带来冲击,提醒专业选手不能按老方法训练。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体现了赛事的杠杆作用,得益于联合培养和教练充当“冰雪候鸟”,不少南方队伍完成了全国冬运会“首秀”,还有南方选手登上领奖台创造历史。杨文龙小时候看着外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暗自发问,如今他深知“敢想才能敢干”,而且现在一切都在变得更好。
本文总结了2025哈尔滨亚冬会中国代表团在雪上项目的卓越表现,包括金牌数量的突破和纪录的刷新,体现了老将与新星的作用。同时讲述了中国雪上运动发展背后的多种因素,如训练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场地设施的提升、人才的跨区域流动以及明星效应等,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中国雪上运动从过去的相对薄弱到如今的全面开花。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4060.html